文:Joshua Un
疫情再次肆虐,接二連三的狂風暴雨令人不得不留在家中。在家辦公,上網課,網上會議,大家比正常的工作更忙碌。以為可以在家放空自己,卻逃不開來自網絡世界的綁架。有趣的是,能夠煩惱是人的特別之處,但人卻希望擺脫煩惱。那麼沒有了煩惱的人,還是人嗎?
數日前,與友人散步時,我們討論到關於「放空」的問題,廣東話稱作「發佝瞀」,某些地區會說「發呆」。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腦,不想問題,放空自己。友人認為她時常能夠放空自己,發白日夢,是很舒服的一件事;她也很喜歡做。我卻認為,這件事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一個對象是在人的意識中是不可能的。只要我的認知功能正常,就算是在發呆,也是有對象正在被我思考。例如電影《潛水鐘與蝴蝶》的主角一樣,就算在病床上,剩下一隻眼睛能動,也是有意識的。她卻無奈地反對我的看法,她認為,因為我從未感受過那份舒服的感覺吧了。感覺?竟然希望用感覺來蓋過理性的認知?太過浪漫主義了吧!
對於發白日夢是不是很舒服,可不可能,尚且不需再討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信仰生活中,你有煩惱過甚麼?在祈禱中,閉上雙眼時,你想起誰?你有試過將那個能思辨的你,放在一邊嗎?所謂拋諸腦後,腦前和腦後又是甚麼呢?當然,祈禱有很多方法,祈禱的內容也是多樣的。不必強將生活的煩惱完全放下之後,才開始祈禱,有時它們是祈禱的原材料之一。祈禱的內心世界就如水,水不斷在留,人無法阻止。就如思考一樣,人確實很難完全地暫停思考。至少正在發白日夢的你,放空的你,都需要有一個「你」來認知得出,放空和發白日夢這件事。 為了不要沉入這個迷思,日本加爾默羅會的神父奧村一郎給了一個好建議。聖女大德蘭用水比喻成祈禱不同境界,他在這個比喻上加多了一個境界,又或者說,他讓水停了下來。若果生活的煩惱和人的理性是我們學會放空路上的阻礙時,不如讓它們停在一個人造湖中。讓水停下來,它不在腦前,亦不在腦後。它就在這裡,從這裡開始放空。腦袋停下來,慢慢地細看眼前的一切,不要讓過去的判斷而感到煩擾,也不為將來的不測而擔心,不被他人和世間的判斷而不安,連自己的看法也放在當中。這一切都不指望要忘記或者不理,就是要它們停下來,讓天主和你一齊細看這些「煩惱的事」,那麼這時的你是真的不用腦了。人在這刻,被這個不用腦的煩惱灌注;人真的是肖似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