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中年為機 (2) 被忽略的季節

文:Nicolau Yung

當知道在香港40歲還算「young」,可以參選十大傑出青年(young persons)的時候,讀者可能會鬆一口氣說:「青年之後先是壯年,然後才到中年,還有一段距離!」可是以下的資料可能會讓你失望。外國一個專門對中年人士健康及幸福感作縱向研究的機構指出,中年是由44到59歲,有專門研究中年和晚年生命發展的心理學教授指中年平均為40到60歲。也有學者認為中年介於35至60歲之間,橫跨25年之久。

那麼,為何中年人也值得受到社會關注呢?或者請看看一份有關生命週期中,人生滿意度的研究。該研究使用了50萬歐洲及美國人的數據,指出人生滿意度成一「U」型曲線。即是說,在生命歷程初段的年輕人,對生活最樂觀滿意。然後隨着年齡增長一直向下滑至接近50歲時為谷底,之後雖然已年長,但滿意度反而增加,曲線往上回升。在12年後,該機構再進行相似但更大型、更具代表性及精細的研究。從分佈在五大洲的132個國家,包括發展中及發達國家,都發現存在着「U」型的人生滿意度曲線,曲線最低點的年齡分別是47.2歲及48.2歲。這項超大型研究的出現,為人們掩面不顧的中年問題找到了具有普遍性的科學證據。

除了以上研究報告外,筆者翻查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錄得的自殺數字,也叫人驚訝。由2009到2019十年期間,不同年齡組別的自殺數字(筆者未找到內地及港澳的歲組統計)顯示,45-49、50-54、55-59三個屬於中年人歲組的自殺數字最高。一向被看成是成熟、有智慧、人生經驗豐富、在職場上披荊斬棘、將生活營造到最好的一頭中年鐵漢,其實,也有脆弱的人性一面。儘管美國的社會狀況跟我們相差很遠,但也值得我們對這樣的悲劇加以深思。

現在讓我們不再以年齡劃分,而是以更具脈絡性的、或以系統觀的俯瞰角度去審視中年人的壓力及焦慮。若以平白的話來說,一個人半生已過,累積了一些人生的感悟。一天暮然回首,慨嘆年少時的夢想,實現的時機一去不覆返。當下的體力,無論如何矯健,已敵不過20來歲的少壯。身體的毛病開始浮現。年輕時婚宴是舊同學相聚的場合,人到中年,同學再見可能是在殯儀館,一起參加中學老師的追悼會。生死由命,也許有人在中年時期,已經歷至愛親人的離世。這一切的生命課題都是在催促我們去覺察生命的有限性。

此外,有些中年人在事業上感到日復日,已經分不出何年何月的工作內容有甚麼大分別,另一些則在職業生涯上已到高原期,無力、無奈、無意義感油然而生。同時,他們也可能已進入或準備進入所謂的空巢期,子女出國升學的,會感到失落之餘,還要擔心子女是否能好好獨立生活,甚至自己也要重新適應多年來因以照顧子女成長為優先而凋淡的夫妻感情生活。那邊廂,如果父母還在的話,亦已年邁,須要不同程度的照顧,中年人必須擔負起照顧年長父母的角色。肩負着種種的責任走到人生的十字街頭,死忍、有意無意的逃避可能會衍生出更大的問題。心事還需心藥醫,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中年期的發展及因應呢?下次向大家介紹可說是最早期對中年人作出研究、又較為人認識的心理學家的看法。

祈禱

聖依納爵30歲那年,在一場防禦戰爭中被砲彈打斷了右腳,倒地不起。在漫長的養病期間,他閱讀了耶穌傳和聖人列傳,令他十分着迷。有一夜,他從床上帶着負傷的身體,不容易的起來,跪在聖母像前,哭求聖母收留他作為她聖子耶穌的勇兵。之後他在43歲時,創立了耶穌會。

聖依納爵遇上人生的不得以,砲彈摧毀了他的所有遠景。志勇雙全的貴族騎士,在硝煙之間變成動彈不得。而你在婚姻、子女關係、照顧父母、個人健康及工作上,又有甚麼事情像斷了右腳般,令自己進退兩難呢?

可敬的聖依納爵,你也走過人生的低潮,但你卻從這個困境中看到天主的旨意,從此改寫了你的一生。請你也教導我們,像你那樣沈思生命、找到人生更高價值的出口,亞孟。

本專欄的名稱「中年為機」,意味着「人到中年階段,也能夠是一個轉機」,而非只有危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