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在這主日,禮儀讓我們繼續反思基督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的圖像,就是祂就是被舉揚的那位,並是我們藉以獲得永生的那位。主題方面,今天的重點是:天主的慈悲。讀經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默想這主題。首先,天主的慈悲是豐碩的;緊接着,是天主的慈悲將把我們舉揚;最後,我們藉着被天主的慈悲所舉揚而領受天主的祝福。
今天的三篇讀經,都是天主的慈悲如何寬大的例證。在讀經一中,天主利用波斯王居魯士為工具,把以色列遺民從巴比倫流亡中解救出來,即便居魯士本身並不是以色列的天主的信徒,甚至他本人也未必意識到自己已為天主所用。這正正展現出天主的慈悲是何等無遠弗屆。事實上,獲天主揀選來看我們展現出天主慈悲的,往往是我們最意想不到的那個人。正如讀經二所言,天主的慈悲同藉祂決意要使我們與基督同生——即便我們已因罪惡而死——而展現出來。最後,福音說明了,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這樣的恩賜,全因天主首先以慈悲的心懷來凝視耶穌基督,而祂正正就是我們所有人的永生之源。
「慈悲」的意思,某程度上,就是把狹義的「公義」(strict justice)擱置,而把重點放在同情和憐憫(compassion)之上。的確,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詔書》(2015年)所說的,「在聖經中,『公義』的主要意思是忠誠地棄絕自我,以跟隨天主的旨意」(第20號)。在今天的禮儀所選的三篇聖經選讀中:首先,天主把一個因戰敗失去了一切的民族從充軍流亡中扶起來,給予他們一個機會,去重新選定自己的(選民)身份,以重新獲得興盛的機會;接着,是天主把合乎公義地定罪受罰的人類從絕望中扶起來,並使他們獲得一個永恆的希望;最後,天主藉着把自己的獨生子以拯救者而非審判者的身份派遣了到世上來,以把世界從黑暗中扶起來。天主的慈悲把我們從一無所有,從絕望的深淵,從黑暗和罪惡中扶持起來,使我們可以享受真正生命的福樂。
慈悲在基督徒生活中的份量,可見於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二零零六年頒佈的通諭《天主是愛》之中:「我們相信了天主的愛:基督徒可以這樣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基本態度。基督徒的開始,不是做一個倫理的決定、或者一個偉大的觀點,而是與一個事件的相遇,是與一位的相遇,這會使生命有一個新的起點,因而有一個決定性的指引。在福音中,若望已經用以下的話表達出了這一事件:『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獲得永生』(參3:16)。基督信仰將愛放在中心地位,已經接受了以色列信仰的中心,同時賦予其更廣更深的幅度」(第1號,第2段)。
天主的慈悲會以不同的方向開花結果。那些被充軍流放的人,得到回到家鄉;那些失去一切的人,他們所珍重的一切都失而復得;哀歌號哭化作喜悅歡笑;罪人得到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過犯的痕跡都被基督的血所洗淨。天主慈悲的奇蹟充滿着這些人的生命,他們的生命也從此帶着感恩和讚美。藉着基督,整個世界都得到一次重生的機會。所有接受這次機會的人,都在天主無可比擬的慈悲面前,目瞪口呆!
對天主慈悲在救恩史中的實踐,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在1970年出版的《主日講道指南》中也有所描述:「儘管世界因罪而遠離了天主,天主卻一次又一次地伸出援手,給世界領回祂身邊,最終把祂自己的兒子以血肉之軀派遣到世上來。藉着接受在十字架上的死亡,這位兒子表達出天主的愛的圓滿。天主繼而藉着使這位兒子從死者中復活來光榮祂,並使祂成為所有信徒的永生之源」(第6頁)。
天主讓曠野中的子民舉高雙眼,為叫他們得到治癒;天主從流亡中高舉祂的子民,使他們得到復興;天主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為叫祂成為我們所有人的救主。我們也一樣,已經得到天主扶持起來,為叫我們能活在真理之中,並成為天主慈悲在世上的可見記號。在耶穌基督內,我們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子民,從過去的枷鎖中獲得解放,得到自由。偕同基督,我們成為天主的新創造,成為那帶着天主印記的受造物。以神學術語來說,我們就成了天主慈悲的聖事(sacrament)。我們在天主內所經驗到的寬恕,以及天主置在我們內的新生命,要向外發放光芒,使我們成為天主慈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