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二主日
在上主日,我們已就天主慷慨大方地賜予我們的恩典作過反思。今天,我們會繼續更深入地從這方向反思,但焦點則從我們所領受的恩賜轉為那給予我們恩賜的那一位。在我們中間的那位,是天主;沒有保留自己唯一的至愛之子的那一位,也是天主。現在,這位天主對我們有所要求。為了享受天主為我們預備好的無限福樂,我們必須願意捨棄我們自己為未來而懷有的夢想。
我們絕大部分都對未來抱有夢想,要不斷進步,不斷地自我成全,渴望成功,並能夠過美好的生活。我們的夢想不一定是自私的;我們都希望下一代得享和平,能夠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中成長。無論是我們的宗教——基督信仰——以及文化——儒道思想——傳統,都要我們對自己抱有志向,要不斷改變自己,不斷進步。這些志向相當值得尊敬,甚至非常具靈修性。但有時候,儘管在我們跟隨自己最虔誠的志向時,在我們路上會出現阻滯,妨礙我們完成心內的夢想。甚至乎,有時彷彿是天主要我們放棄我們自以為是天主對我們的旨意的志業。疾病或能力的限制使我們無法為別人服務;意外改變我們人生的境況;我們有時發現自己被別人誤導了;等等。以上種種,都使我們不得已要放下我們珍而重之的對未來所懷有的抱負。
天主呼召我們,要我們從自己所預設的夢想中走出來,並不是純粹要進入空虛混沌之中。天主要我們放下我們自己為未來所設想的可能性,就是為了另一個更偉大的可能性:天主為我們所設想的未來。我們的抱負也許高尚,但天主給予我們的方向更加光明。天主向亞巴郎承諾,他會有一個後裔;他放下來他對這一個後裔的執著之後,他便得到數之不盡的後裔。耶穌以有權威的導師的身份展現人前;祂讓自己被交付至死,最終,天主向萬民揭示出祂天主子的身份,並坐在天主父的右邊。
亞巴郎作為天主父的預像,在《天主教教理》中也有所描寫:「亞巴郎的信德受到了最後的淨化,就是天主要求這位『許諾的保管人』(希11:17),祭獻天主賜給他的獨生子。他的信德堅定不移:『天主自會照料,提供作全燔祭的羔羊』(創22:8),因他『相信天主具有使死者復活的能力』(希11:19) 。這樣,信德之父竟肖似天父;天父不吝惜自己的獨生子,反而為了我們眾人的得救,把祂交出。祈禱使人肖似天主,並分享天主那拯救眾人之愛的德能」(第2572號)。
我們是否能夠放下我們自己所相信的未來,而接受一個並不受我們控制的、我們所不能想像的未來?我們是否真的相信,為了基督在顯聖容時所散的光芒而拋棄原來的計劃,真的是天主的安排?儘管我們真的回答「是」,我們當中又有誰不曾像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一樣,想弄明白「從死者中復活」究竟是甚麼意思?
那些正在準備自己接受洗禮的候洗者,快將被要求這樣做。他們會被要求放下他們一度為自己人生所立定的志向,好能擁抱天主為他們準備好的未來。這是一個以基督為根基的未來,並以基督作為思言行為的模範的人生。我們這些已經加入基督奧體的人,將會被要求再次宣誓,立志要這樣做;換言之,就是再經歷一次這改變人生的經驗。在這四旬期中,我們要反思的是,在這志業上,我們有多投入呢?
也許,關鍵就在於,我們把我們的信心放在哪裏。我們是相信我們自己的夢想、我們自己的安排,還是我們把我們的信心放在那為了我們而死並在天上為我們向天父轉禱的基督手中?我們是否需要先在顯聖容時一窺祂的榮耀才相信祂的復活?我們是否要親眼見過、親手摸過才相信,還是我們在聽過祂所宣講的訊息就相信了?藉着基督,天主為我們所預備好的未來正等待着我們,但我們必須滿懷信心地接受這未來,儘管我們未必完全明白這箇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