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筆在言】《The Matrix》與輔祭

文:Joshua Un 

標題中的前一項是一部電影。考慮到電影名的中文翻譯可能會引起對這部電影的曲解,所以筆者堅持沿用其原來的名稱。【註】電影中的橋段時常是生活的寫照。這份寫照就像時下的「影相文化」一樣,每一個畫面都是在拍攝者的思考和塑造後呈現出來的畫面。電影,在這個比喻下,就可以理解成為一個媒介,表達一份主體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在它詮釋一個事物或一類思想時,不像科學那樣工整;它像一份「藝術」作品,不是要人明白它,而是邀請人明白它背後的道理。 

筆者希望把生活的碎片糅合在電影的精華當中。所以,把教友生活中的點滴拿出來,放入思考的領域,就是接下來一系列文章的主題。可見,標題的後半部分——輔祭,就是這次要探討的對象。

在堂區主日彌撒裡,每次都有差不多8至10位的輔祭參與。在上一個主日,我細心數了一下,總共有16位輔祭一齊參與(這還不是輔祭會全體的人數)。神父既沒有要求或通知當天要有多少弟兄參與,也沒有安排特別的禮儀;加上這寒冷的天氣,輔祭弟兄們都依然選擇參加這台8時45分的彌撒,究竟是甚麼令到他們作出如此的選擇呢?有人說:「這是因為責任。」因為他們是輔祭,這個角色賦予他們一份責任,要參與祭台服務,所以他們才來參加彌撒。但每一位都真的在彌撒「做」了甚麼嗎?顯然不是。責任沒有定義了他們輔祭的身份;而是他們的選擇成為一位輔祭。不是因為他們做了甚麼而成為一位輔祭,而是他們選擇「是」一位輔祭。

在電影《The Matrix》裡,有一個經典畫面,就是「紅藍藥丸」。主角要選擇是否繼續留在那個被「形式化」世界還是回到現實的世界。人不要執著是不是「自由地」去選擇,而是知道為甚麼要這樣選擇。若果這個選擇是一個沒有No的Yes,那麼這是抹殺人最基本的自由意志——即是嚮往「真善美」的追求。同樣,輔祭們也在選擇。有時他們是呆呆地站着;有時他們是流露着一份緊張,緊張不知下一步要做甚麼;但在很多次,每當神父成聖體聖血時,他們的目光都是聚焦着那一點(顯然我能發現這情景,那就代表着我沒有像他們那樣專注。)他們成為輔祭,或許只是單純地選擇能夠在彌撒中,將更多的專注放在天主內。這已足夠了!

「選擇」可以以一個科學的形式呈現出來,Yes or No。但事實上,選擇更肖似一份藝術作品。那種藝術表達的意思不是模棱兩可,而是讓人作選擇即是讓人表達最真實的自我,那個對象——我,是複雜的。

 【註】中文名稱是「二十二世紀殺人網絡」或「駭客任務」,它們均未有表達出電影所揭露的道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