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素珊修女
譯:寓風
狄素珊修女上月辭世,安息主懷,《號角報》在善牧會修女的幫助下,獲得一篇在她入會六十週年鑽禧而撰寫的文章,現翻譯至中文,與各位讀者分享修女回應聖召的感恩之情。
關於自己
我已回應聖召、成為善牧會的修女60年了。我的心對這份美妙的聖召禮物充滿著感恩,我猶如詩人一樣,一直唱著「永永遠遠歌詠上主的恩寵」。在1954年9月12日,高中畢業數個月後,我在加洲洛杉磯加入善牧會。當時是3月的「聖召月」,我只透過一份在校內派發的單張認識修女們。我被相中的少女和祈禱中的修女們所吸引。同時,洛杉磯教區是一個傳教士的會省。一開始,我已經一心想去中國當一位傳教士了。
在善牧會內
那時候,修女是「半隱修」形式的,即我們有一個隱修的空間,只會在必要時才離開修院。當我跟家人道別時,我知道他們可以來探望我,但我不會再回家了。唯有天主的恩寵和我曾經歷的喜樂,才能解釋為何我願意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非常感恩我能過着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並感恩能夠曾在法國昂熱的總院度過一年的這份禮物。於1960年,在那裡,矢發我的終身聖願。
我期望在終身奉獻宣誓過後,立即被派往海外作傳教士,但令我失望的是我一直聽到這句話「在你所在之處綻放」。仍然記得那天,我坐在床上,決定降服了:「主,無論祢想要甚麼,我都接受。」非常驚訝的是幾天後,我被帶出去,取得護照,並告訴我要去香港。
年來的挑戰
1963年,我來到香港。除了回美國讀書的幾段時間外,我在中國已逾50年了。主要是在香港和澳門,且在台灣兩年(兩個一年學制)和一年在中國西安教授英語。在香港,我喜歡和住在我們家舍的女青年們一起工作。她們[與她們相處]特別具挑戰性,但我總是偏愛那些頑皮的孩子。今天她們已經當祖母了,當她們回來探望時,我們可以一起笑說她們的過去。我也很感恩在擔任省會長時,認識了我們在泰國、韓國和緬甸的修女。能夠經常探訪這些國家,並了解其歷史和文化,全是一份榮幸。我們的會省裡,還有來自越南的修女,她們在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淪陷時在國外,因此選擇留在善牧會修女當中。現在,這麼多年以後,她們帶着豐盈的使命,回到自己的國家,許多年輕的姐妹也加入了她們的行列。
獲得的啟發
當我在香港時,澳門就像是香港的「窮親戚」,而我曾經想過「誰想在澳門生活?那裡甚麼也沒有。」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把在澳門的20多年工作,視為我的傳教生命最重大的時間。教宗方濟各喜歡提及「驚奇的天主」,這確實是我生命的故事。在澳門,這裡有很多機會,去可以創造、創新和實行其他地方無法做到的事。在我們善牧會的善牧中心,我們能夠接待不同的婦女和女童——從未成年懷孕的少女,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未成年的人口販賣受害者,以至陷入困境的牙買加家庭,甚至到需要一個化療時在醫院附近暫住地方的單親母親……還有很多其他未能歸類的人。我們的小聖堂是我們家的中心和心臟,每天修女們會聚集在一起,為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祈禱。我堅信耶穌聖體的臨在和修女們的祈禱生活,使不同的人能夠以所有人都能受益的方式一起生活。這也包括我們,因為修女們能從我們所服務的人身上,學到很多的東西。
澳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很容易在街上遇到你認識的人。今天,無論我走到哪裡,一定遇見曾經出現在我們中心的人。有些我甚至認不出他們,因為那已是很多年前的事,有些是當時與母親一起來的孩子,而現在他們已是年輕人了。但是,他們認得我,並一定會跟我打招呼。能成為天主的工具去感動這麼多的生命,實在是一種極大的喜悅。因着慶祝矢發永願60周年,我一直跟我遇到的每個人說,我真的永遠不知道,如何為天主賜我這份善牧會聖召的美妙禮物,而感謝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