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0年是雷鳴道主教(Bishop L. Versiglia)和高惠黎神父(Fr. C. Caravario)殉道90 年暨宣聖20週年紀念。 澳門慈幼家庭將於11月21日星期六下午三時正,在聖老楞佐堂舉行感恩聖祭,敦請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禮,歡迎各位信友踴躍參加。
Year: 2020
慈幼校友會舉行「花生瞻禮」 為亡者追思獻祭祈禱
(本報訊)每年11月1日普世教會定為諸聖瞻禮日,亦是煉靈月的開始。慈幼校友會原於每年11月1日舉行傳統的「花生瞻禮」,為亡者祈禱,但今年(2020年)慈幼校友會改回在11月2日追思已亡節日,聯同鮑思高慈幼協進會舉行這傳統瞻禮。集合參與者眾人的合禱,望各位已亡親友、神長、師長、校友的靈魂早日脫離煉獄之苦,早登天國。 該校友會在當日晚上7時半開始接待各校友、協進會會員及教友。當晚有70多人參與整個禮儀;禮儀分為兩個部份,首先由孔智剛神父和周伯輝神父主持感恩祭,接着誦念玫瑰經。禮儀完畢後,在禮堂設有小食供大家享用。同時校友,神長和各方好友在享用小點時,亦互相交流聊天。 該會特別感謝校友會宗教組各位成員,亦經他們牽引來數位仍在讀的宗教組同學協助,擔任司儀、帶經、輔祭、司琴等各職務。該會感恩各位對今次活動的付出和支持,服務教會無論那個角色都是重要的,並得到各位的熱情參與,相信天主會聽到大家的祈禱。校友會相約大家明年再見。 「花生瞻禮」的起源 花生瞻禮的起源,是多年前一直沿用此名稱,據說是每年11月(煉靈月)的1或2日(以前一段時間是在1日舉行,但後來覺得1日是諸聖瞻禮,似乎不對題,所以改回2日追思已亡)。就在當天夜晚,在慈幼中學校內舉行感恩祭和念玫瑰經,特別為慈幼會已亡神長、老師、校友和家屬祈禱。禮儀後,校友會準備一些花生等小食,供參加者一齊享用,大家都是校友,並偕同其他教友,趁機共話當年,暢談一番,這就是「花生瞻禮」的來由。
動感曙光 愛火熔融 第五十一屆明愛慈善園遊會開幕禮
(本報訊)第五十一屆明愛慈善園遊會於11月7日(星期六),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正式揭幕,今屆園遊會主題為「動感曙光 愛火熔融」。
教宗主持追思彌撒 「復活不是一種幻境」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四(5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緬懷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28位樞機在場參禮,其中的25位與教宗共祭。教宗指出,「對復活的信德並不忽略和掩飾人性面對死亡的迷失感」,但它讓我們看得更遠。「復活不是一種幻境,而是一個已經存在、讓我們現今奇妙般參與的事件」。
教宗致函智利教會 紀念該國首祭彌撒500週年
(梵蒂岡新聞網訊)近日,智利主教團在其官方網站發表公告稱,在1520年的11月11日瓦爾德拉馬(Pedro de Valderramae)神父在新大陸奉獻了第一台彌撒聖祭,那時正逢麥哲倫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航探險。
新聞簡訊
梵蒂岡博物館及岡道爾夫堡夏宮暫停對外開放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新聞室上週三(4日)公布,為預防新冠疫情蔓延,梵蒂岡博物館和岡道爾夫堡夏宮於11月5日至12月3日暫停對外開放。 梵蒂岡博物館中心松果庭院内的銅質大松果最近也修復完工。這顆銅質大松果在公元第一和第二世紀間完成,當時用於裝飾古羅馬的重要古跡,後來被安置在古老的聖伯多祿大殿的前庭直到17世紀。修復工程於2019年年底開始,後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封城措施,進度緩慢下來。在這歷時10個月的修復工作中,銅質松果和支撐它的大理石底座都得到清洗和保護,使它們免於大氣污染。 教宗為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的和平祈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8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特別為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的和平發出呼籲。他説,「我憂心忡忡地關注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消息,我敦促大家抗拒武裝衝突的誘惑,同時籲請大家祈禱,友愛尊重、對話,謀求以和平方式重整不和的局面」。 此外,教宗也特別提及利比亞的和平。他説:「今天,在突尼斯開啟『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所有各方都將參與。該論壇非常重要,我衷心祝願在這微妙時刻能找到解決利比亞人民長期受苦的方案,願最近的永久停火協議得到遵守和實現。讓我們為『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的代表、利比亞的和平與穩定祈禱。」 教宗接見肯亞共和國總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五(6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肯亞共和國總統肯亞塔(Uhuru Muigai Kenyatta)。隨後,肯亞塔總統會晤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和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總主教。 聖座新聞室的公告指出,在交談中,雙方強調了聖座與肯尼亞現存的良好雙邊關係。同時強調了天主教會對肯尼亞社會福祉,特別是在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方面的貢獻。交談中並談及肯尼亞的現狀以及該國對非洲大陸和國際層面的多邊主義可以作出的貢獻。另外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也進行了討論,諸如地區疫情大流行緊急情況、環境變化和難民問題。 教宗11月份祈禱意向:為人工智能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11月份的祈禱意向,呼籲全球信友在這個月裡,特別在人工智能科技上祈禱。教宗在短片中說:「人工智能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根本性時代變革。 如果機器與公益結合,可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因為如果技術的進步加劇了不平等,就不是真正的進步。 未來的發展應導向尊重人與受造界的尊嚴。 願機械及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為人類服務……我們可以說『願它有人情味』。」
新奉獻生活團體的成立將由聖座來批准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頒布《神恩真實性》手諭,修訂《天主教法典》中有關獻身生活會之成立的規範。以往在教區內承認新的獻身生活會時,只須請示宗座,今後宗座的意見將起決定性作用。 每一種神恩,即使它只在特定地方發揚光大,都因其本質而具備普世性。關於這點,教宗方濟各早已在2014年致全體度獻身生活者的信函中闡明:「正是因為是給教會的恩典,它不是孤立的或是邊緣的實體,而深切地是教會的一部分。它是教會心中,其使命的重要因素。」秉持這一觀點,教宗於今年11月初頒布了《神恩真實性》手諭,修訂《天主教法典》第579條。 實際上,各教區主教依然有權在其轄區內「以正式法令成立獻身生活會」。但新的法條要求教區主教在做決定之前,「事先取得宗座的書面授權」。以往,《天主教法典》第579條只規定要事先「向宗座請示」。 教宗在手諭中表示,「神恩真實性的一個清晰標記在於它的教會性、它為眾人的益處而和諧融入天主聖潔子民的能力」;「分辨眾神恩的教會性和可靠性,乃是地方教會牧者的教會責任」。同時,教宗也引用梵二文獻《修會生活革新》法令,強調要避免「不當創立無用的修會,或沒有充份銳氣的新修會」(19號)。 因此,教宗指出,「宗座的職責在於陪伴牧者分辨的進程」,以確認是否「教會承認一個由教區管轄的新修會或新團體」。教宗方濟各重申若望保祿二世在《奉獻生活》宗座勸諭中的教導,闡明新修會和團體的「活力必須由教會審斷;教會有責任明辨新創團體的正確目的,以免在多產的相類似的組織中,最後造成過多分裂的小族群」(12號)。這道新手諭最後表示,新的獻身生活會和新的使徒生活團「必須獲得宗座的正式承認,唯有宗座享有最終的裁決權」。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公布關於麥卡里克的報告 「教會從中吸取痛苦教訓的一頁」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週二(10日)公布了對前樞機麥卡里克(Theodore Edgar McCarrick)在制度上的認知和決策過程的報告。這份報告是在教宗的授權下由聖座國務院撰寫,其篇幅很長,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在週三(11日)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他表明,堅毅、勇氣和謙遜是每個與天主的對話中必備的要素:「我們要是不祈禱,就沒有力量在人生中前行。祈禱有如生命的氧氣。祈禱是讓聖神臨在於我們身上,祂始終引領我們前進。因此,我多多談論祈禱。」
喀麥隆圖米樞機遭綁架後獲釋放
(梵蒂岡新聞網訊)喀麥隆90歲的圖米(Christian Wiyghan Tumi)樞機上週四(5日)遭人稱「考茂將軍」的領袖領導的英語區分裂武裝組織綁架後,翌日(6日)獲釋放。杜阿拉(Douala)教區克萊達(Kleda)主教證實了這個消息。與樞機同時遭綁架的還有當地傳統部落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