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澳門明愛、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合辦 「無障礙環境建設實踐經驗對未來啟示」研討會

澳門明愛與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在2020年11月16日於何黎婉華庇道劇院,共同舉辦「無障礙環境建設實踐經驗對未來啟示」研討會。是次研討會得到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的支持,共同探討無障礙建設在現今和未來的發展,尤其是面對着澳門逐漸邁向老齡社會,預期長者人數會越來越多,希望結合現今科技發展和嘉賓分享的實踐經驗,集思廣益,為澳門社會無障礙軟硬件的建設提供啟示和建言。是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本澳、珠海、深圳、順德的180多位參加者,聚首一堂。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中華殉道聖人系列──2020本澳朝聖活動」後感(二) 朝聖行是心靈皈依的旅程  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文:一位參加者 第四站:西望洋山海崖聖母小堂及聖嘉俾厄爾會院 當日直接在主教山上集合,在聖堂內聽了講解,團友買了曲奇餅,寫好請代禱的意向,就一齊到下面露德聖母岩聽李太的介紹,大家聽着聽着,忽然李太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在葡國人管理的地方不是恭奉花地瑪聖母的呢?當時很笨,不懂回答,因為大家都忽略了聖堂建造的時間,所以就是這樣,每一次參與,都有得著。其實兒時跟父親參與花地瑪聖母像出遊上主教山,感覺山上美麗又神秘,幻想聖堂內可能好像鐘樓駝俠戲內的情景,內部別有洞天,不過每次上來都是人山人海,也沒機會參觀其他地方,滿足不了好奇心!估不到今次疫情下上來朝聖也不例外,因為遇着有些人在拍結婚照,不免影響了彼此的氣氛。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顯靈聖牌聖母像巡遊 教宗降福聖像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三(11日)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降福了一尊顯靈聖牌聖母態像。適逢聖母於法國巴黎顯靈給聖女加大利納.拉布萊(Catherine Laboure)190週年,聖文生大家庭遣使會總會長馬雲力(Tomaž Mavrič)神父率領了一個人數不多的代表團,把聖母態像呈獻至教宗面前。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週三公開接見:童貞瑪利亞,祈禱的女性 教宗:聖母的祈禱是靜默的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8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由於疫情,這項活動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以 「童貞瑪利亞,祈禱的女性」為主題,强調我們在祈禱中應秉持隨時奉命的態度,向天主的旨意敞開心門,對待自己的生命不自以為是,而是將它交在上主手裡,如同聖母那樣。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宗三鐘經呼籲 適逢世界窮人日 心繫菲律賓災民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上主日(15日)第四屆世界窮人帶領信友誦念三鐘經後,講解了主日福音中有關塔冷通的比喻之後,更再次提起本屆世界窮人日的主題「向窮人伸手施惠」(參閱德7:36)的主題,要時刻念及世界上飽受戰爭和天災之苦的人。教宗提起最近幾週遭到颱風肆虐的菲律賓,並向該國人民表達由衷關懷,慰問一無所有的人和救難人員。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世界窮人日:不要忘記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苦難

(梵蒂岡新聞網訊)受政治不穩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聖戰組織的恐怖襲擊、氣候變化而導致乾旱和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非洲薩赫勒地區似乎比其它貧困和營養不良的地區遭受的打擊更大。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辦公室提供的數據,今年該地區有2400萬人需要援助,這是該地區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字。此外,超過400萬人流離失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徐光啟的靈修生活】(1) 徐光啟的背景

文:段春生神父 在明末時期,朝野動盪,危機四伏,帝國大廈搖搖欲墜之際,徐光啟這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及開放意識的士大夫,為力挽大明帝國之狂瀾,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他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十七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所寫的《農政全書》更是家喻戶曉,使後世受益無窮。以往人們只知道徐光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卻忽略了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徒。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與其信仰息息相關。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十八章:社會問題 (II)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十八世紀目睹了世俗化、反神職、激烈的反基督教運動的崛起及穩固下來,特別是從知識分子之中開始,而伸展至群眾以至整個社會。基督教會不再受哲學家及學者,甚至受社會大眾所尊重。真確或似是而非的矛盾及其壞影響都加諸教會身上。教會還被指控為社會進步及現代化的絆腳石,更被視為傳統及保守分子。必須要把教會隔離或邊緣化,把它的影響削弱或消除,起碼減至最低。一切都是以進步為前題。世俗化的年代已來臨。但是由誰來管理這新社會?誰來照顧那些被進步和現代化巨輪,以及工業社會和不公平對待所邊緣化了及遺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