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徐保祿不僅熱心修德,而且嚴格遵守教會的誡命。如:「他雖然年過七十,但是他不僅在一年中例行齋期中守齋,而且在四旬期中也嚴守齋戒,……這讓前來探望病中的保祿的所有教友官員和異教徒吃驚的是,他們看見保祿躺着的床上放着念珠、苦衣和苦鞭,那些不知道這些東西的人問他,這些東西是否有助於修德。而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人,對很多人都有教育意義。」在家鄉期間,他熱心祈禱、積極參與彌撒聖祭,在他德表的感召下全家人均熱心參與彌撒。對此,伏若望在《徐保祿進士行實》中寫道:「在回到家鄉期間,他從來沒有錯過彌撒,他的信教家族成員也都按時參加彌撒,因為他要求他們都來,而讓他們做到這一點對他來說也不難,因為通常他的榜樣作用便可以激勵和促使他們。有時由於正當的原因而無法參加彌撒,他也會在次日彌補上。」
徐光啟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按時參與彌撒,以及彌撒後的各種熱心祈禱神功的習慣。
「為了更方便地參加彌撒,他在我們神父們的住所旁邊租了房子,並開闢了一個專供他使用的門,他經常通過此門來參加彌撒,幾乎可以說我們的教堂成了他家的聖像龕,在很多特別的時候,他屢次來到這裡就他的一些事情與天主交流,儘管他在自己家中也有一個裝飾華麗的聖像龕。他入教以後的整個生活就像一個虔誠而守時的初學修士。因為每次離開家或官邸,每次出門探親訪友,或者在家中會見客人,他都會首先來到他的神龕面前,在那裡做祈禱,其最主要的祈禱是求天主讓他在這類活動中不要忽視作為一名真正教徒的責任。」
徐光啟不僅熱心參與彌撒,且熱誠於聽神父們講道,他對於信德的道理表現出極大的熱誠和謙卑。「每次講道他都前來協助,並對於講道充滿好奇,非常虔誠,準確而詳細地記錄下宣講的內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便會非常坦誠地提問,就像一個學校裡的小學生。」他藉着不斷地守大齋,做補贖,樂守清貧,自奉非常菲薄,竟可和修道人相媲美。

徐光啟敬愛神長,從內心裡尊敬傳教士,尤其是對於利瑪竇神父和羅儒望神父。徐光啟驚聞利瑪竇神父去世之噩耗,痛哭失聲如喪考妣。羅儒望神父去世後,光啟服孝一年,對人說:「某受洗於羅神父之手,是真吾神靈之父也,禮宜盡孝。」
1624年金尼閣神父從羅馬返回,給徐光啟帶來了教宗頒賜的宗座降福,光啟朝服朝冠,「跪領教宗恩命」,表現出極大的尊敬與感恩之情。在病危之際,他不顧自己的身體,依然「為湯若望、羅雅谷等參與修歷的傳教士請功,並做出一些具體安排,推薦同為天主教徒的李天經管理歷局,『均蒙諭允』。」可見,徐光啟心繫教會,雖在臨終彌留之際,心中牽掛的還是教會。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他「專心地為死亡做準備,過得很平靜,長時間地做祈禱,也隨意地與人們交談,經常與龍華民、湯若望和羅雅谷談起永久的福祉。在他至少辦了三次告解,領受了臨終聖體和臨終傅油聖事後,於1633年11月8日,『安息主懷』。」離他所仰慕的利瑪竇神父逝世相距23年。
徐光啟從皈依天主教到去世,他的個人生活,一直都奉行最高尚的天主教徒的道德品行。耶穌會士們對他非常了解,用了許多筆墨來講述徐光啟的宗教信仰,他的謙恭、溫和、寧靜、正直;他對祈禱和悔罪的真心,他對自我感情的控制,他對敵人的寬恕,他那平和的心底、語言和表情,他以慎重為界的熱誠。這些都可以說是徐光啟作為一個典型的天主教徒的真實寫照。
率先垂範、教育子孫
徐光啟不僅自己身體力行,恪守天主誡命及教會規誡,而且也要求自己的兒孫們,讓他們嚴格奉行,絲毫不得懈怠。徐光啟晚年在宮廷任職期間,有一次他聽說自己孫子的小兒子患病,處於危險中,孫子便請了一些異教徒往廟中燒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其子長命百歲。徐光啟得知後非常生氣,他立即寫信給他的兒子,讓他嚴厲教訓這個孫子,首先「將那些為其服務的異教徒都打發走,並讓這些孫子們知道,如果任何一個人以任何方式參加廟會,或不將此類活動拒之門外,都將被逐出家門。」徐光啟這封家信猶如聖旨一般,使其子孫們重新回到信奉天主、遵守教會規誡的軌道上。羅光在《徐光啟傳》認為光啟「且疑玄孫的父母,事先知情,令這房孫兒分居,家產一毫無份。家中人央請郭迎鳳神父(郭居靜)說情,以孫兒事前並不與謀,乃傭僕無知,一時做出違反教規的大惡,光啟才肯息怒,回信恕孫兒夫婦」。此兩處文獻給我們詳述,徐光啟在孫子犯了過錯之後,不僅嚴厲地批評教育子孫,甚至以褫奪孫子家業繼承權作為懲戒,為使他們明白「行異端」違背天主誡命是多麼重大的罪過,以此來警醒子孫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天主十誡。
另一次,徐光啟得知自己的兩個孫子染上惡習,與一個臭名昭著的惡少交上朋友,對此他嚴厲訓斥教育,決不姑息。「為了讓他們能夠自我悔悟、自覺地改邪歸正,徐保祿表現出極度的悲傷和難過,為他的孫子的不良行徑進行懺悔,絕食了好幾天「。他的兒子徐驥擔心年老父親的健康,央求神父們說情,讓父親進餐,但徐光啟堅持「如果這兩個孫子不痛改前非,斷絕與其狐朋狗友的交往,那麼休想讓他進食,他將一直絕食下去」。他的真誠和執著的精神,使得「他的兩個孫子心裡很內疚,並改邪歸正了,他們都努力使自己配得上作這樣一位祖父的孫子,絲毫不敢怠慢,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在各方面都以他們的祖父為榜樣。」
徐光啟很重視治家及教育後代,在第九封家書中,他說「時危事異,只宜恬默自守為上,教訓諸子尤是緊要,」因為「一放便易墮落。」可見他是怎樣希望家人安分守己,不可招搖;同時亦看出他很重視家庭教育。如果子孫敢違反教規,一向和顏悅色的徐光啟,也會發雷霆之怒。徐光啟的家庭信仰都很堅定,雖幾經教難和各種苦難的磨礪與衝擊,信仰終能薪火相傳,後代中出現了好幾位司鐸和修女。其中第十二世孫徐宗澤神父是中國教會非常著名的歷史學家,為中國近現代教會的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所有這一切,不能不說與徐光啟重視家庭信仰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