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我們已談論很多環繞聖詠的內容,然後開始專注彌撒期間聖詠的特殊用法——答唱詠。我認為此刻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在天主教禮儀中(正如我們所見,不只是禮儀)使用聖詠的重要性,以及聖詠如何將各個環節連繫在一起(trait d’union)。現在,我們需要討論一下為答唱詠的音樂形式選擇,而我會評論它們的好壞。
一、讀出聖詠
我現在從一個非音樂的選擇開始,不幸的是,在沒有音樂之下讀出聖詠,是現今一個非常常見的選擇;但我認為並不是最理想的形式。答唱詠應該是讀經一的抒情沉思,而奪去聖詠的音樂是違背了聖詠的特點,因為我們之前已經提到,即使在猶太人的崇拜裡,它們也應被唱出。它們本來就是歌唱的禱告,不應讀出。只讀出答唱詠,顯示天主教禮儀及其音樂的嚴重危機,因為我們已經重複說過,禮儀和音樂相連,此興彼興,此衰彼衰。正如古代聖賢所說,simul stabunt,simul cadent,它們同時起來,同時倒下。
二、詠唱副歌
很多堂區只唱副歌而讀出聖詠經文。我認為這是一半可行,但只是一半,不是最佳的形式。從讀轉到唱亦不容易,因此即使只需教導教友簡短的樂句,在禮儀中看似比較容易做到,這不是滿足答唱詠所需的正確形式,這是使音樂變得半心半意的折衷。某些教堂在閱讀經文時,會使用柔和的背景音樂,過去我在某些場合也這樣做過。但坦白地說,妥當地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而且可能會適得其反。你需要非常出色的風琴手,能夠即興奏出連貫而簡短的樂句,填補讀出聖詠經文時的持續幾秒鐘,然後就再次演奏副歌。此外,如果風琴手真的很棒,好的即興演奏可能會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而不是幫助他們更細心地聆聽聖詠。
三、純誦讀式詠唱
我們已經談過誦讀(chantillation),它是在唱歌和說話之間,以旋律背誦經文的技巧。這要特別感謝法籍神父若瑟.熱利諾(Joseph Gelineau,1920-2008)。英國禮儀音樂家保祿.因伍德(Paul Inwood)在 liturgicalleaders.blogspot.com 網站上提及熱利諾:「1953年,他以法語出版了他的24篇聖詠和一首讚美歌,並迅速以英語出版。他緊接推出兩個系列的聖詠和讚美歌。英語版本包括一些熱利諾自己及其他人的對經,特別是額我略.默里(Dom Gregory Murray OSB)、耶穌會士克利福德.豪厄爾(Clifford Howell SJ)、威爾弗里德.特羅特曼神父(Wilfrid Trotman),以及蓋伊.韋茨(Guy Weitz),當中熱利諾找來不少著名禮儀作曲家跟隨法國的模式提供對經配樂。作者在1958年首次遇上這些聖詠,儘管它們當時仍不可以在彌撒中使用,但它們已經遍布不列顛島,甚至到了美國及其他地區。跟聖詠22(23)篇一樣,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很快熟悉聖詠41(42)篇《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如鹿渴慕溪水)、聖詠99(100)《一起來到主面前》(普世大地,請向上主歡呼)、聖詠135(136)《請你們稱謝上主,因為祂的慈愛永遠常存》(請你們稱謝上主,因為祂是美善的)、《讚主曲》平日和節日版本,以及其他許多的詩篇,而當第一批白話讀經集於196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出現時,它們形成了可以用於堂區的聖詠集。原始版本的聖歌集《讚美主》〔Praise the Lord,托特曼(Trotman)編輯,杰弗里.查普曼(Geoffrey Chapman)出版,1966〕在書的背面加上了對熱利諾聖詠的補充,在《美國崇拜》(USA Worship,GIA出版)中,包含了更多的作品。(事實上,美國人一直比英國人更廣泛地使用熱利諾的聖詠。)」。因此,我們有吟誦音調和經文,跟隨那重音改篇成為誦讀模式。這可能是個好方法,但若只用這個形式可能會變得無聊。我曾以純誦讀方式創作大量的聖詠,它們雖然不錯,但我認為這種形式不應一面倒地使用。此外,為使它更引人入勝,熟練的作曲家可以改變和聲,並採用更現代的方法,即更複雜的和聲,就如加拿大作曲家米歇爾.吉蒙(Michel Guimont)的經驗,是值得參考的。
四、帶有旋律終止式的誦讀
這是上述形式的一種變化,我們仍然有誦讀,但插入了旋律終止式,也就是誦讀和簡短的旋律混在一起。有些作曲家甚至在聖詠文本的更多個部分將旋律插入和誦讀搭配起來,例如在啟始句採用簡短的旋律樂句,然後用吟誦音調,最後以終止式結束,這正是額我略聖詠所用的方式。但我們亦有其他方法可用,當然這比上面的選擇更具音樂性。需要指出的是,作曲家應要非常熟練,能夠以正確的方式使用這種技巧。某程度上,這種譜寫聖詠的方式與額我略聖詠的升階經非常接近,不是在複雜性上,而是有種「精心設計的公式」,使聖詠對演唱者更具挑戰性,但當然,也效果更好。
五、旋律配樂
在2008至2015年於澳門工作之前,我曾在羅馬的一個美國人天主堂擔任音樂總監長達十年。在那裡,我獲取許多體驗,包括他們詠唱答唱詠的方式。當然,他們也在聖詠裡使用以上的技巧,但是在我工作的聖堂,他們特別喜歡的答唱詠,是有完整旋律的唱頌經文而不是誦讀。不得不說,某些我接觸到的配樂非常動聽,使人一曲難忘。我們需要注意幾件事:我們要尊重這些經文的禮儀特質,它們不應成為「商業音樂」的歌曲。旋律仍該保持崇敬的特質,不應感傷。另外,經文有時需要稍為修改以使旋律適合所有詩句。我基本上不會為此感到驚訝,因為我們知道,在額我略聖詠中,無名作曲家有時會稍為修改經文,添字減詞,以配合某些禮儀或音樂的特殊情況。但是我們要記住,這樣做的人通常對禮儀、聖經和音樂都非常了解,因此他們的工作肯定是謹慎的。如今,並非所有這樣做的作曲家都具備相同的知識,而且他們視某些詞句的變動更適合「現代人」,這反而存在了風險,可能會使聖詠變得「平庸」,剝奪了它們神聖的特質,這一點是需要謹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