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火樹銀花」青年義工有話兒

夢劇社安排了十多名義工,以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每週到訪頤老之家,與長者們交流,並逐點與他們一起以手作的方式,製作這本「生命故事冊」。本報與當天出席的兩位青年義工(陳小芳和霍嘉珩)進行簡短訪問,分享他們在此段期間與長者交流的點滴與心得。

為你們來說,這一年多哪些是最動容的時候?

陳小芳:一開始時的確沒有很多說話,但你越引導他們,他們便會說得越多,然後便會「開水喉」滔滔不絕地說,你便能看到他們的樣子是越來越開心的。到總結時,你也會看到他們是笑着的,十分開心,這一刻為我而言是最感動的。

霍嘉珩:手作是一個非常好的橋樑,去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說話。在與他們談天的過程中,他們會談到一些自己很後悔的事,但當刻便反過來勉勵你:「我說了一些後悔的過去,就是希望你們未來不要好像我一樣(犯同樣的錯)。」那一刻我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全都是豐富着我們青年的生活與人生。又有一位患老人痴呆症的「老友記」,他們重複不斷地唱同一首歌,很自然地這首歌慢慢也變成我們青年的「飲歌」,這例子慢慢地變成我們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你們覺得在與長者們相處時,最困難的是甚麼?

陳小芳:反而我覺得要適應他們的思維;目的不是最重要,我覺得反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與他相熟起來並建立了一份友誼關係,是最難能可貴的

霍嘉珩:的確,我們很多時都會以我們青年的想法,去與長者們溝通,例如:有時說話很快,有時會替他們完成一些(手作)工作,但慢慢地我會學懂如何與他們交流,如何引導他們、陪伴他們去一起做,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從中學到的技能。

另外,在過程中亦要觀其微,因為每一天見到他們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狀態,在過程中要不停地學習怎樣與他們溝通

有何說話對年輕人說?你覺得年輕人要怎樣與家中長者相處?

霍嘉珩:說話時要慢一點,而且要多點聆聽。其實不只是年輕人,而是我們都市人的一個通病,近年很多時都很快、很急,都是以「快」為主,因此有時無形中喪失「聆聽」這方面,因為在對話時,通常會聽到對方的情感,若我們細心去聆聽時,便會發現對方的問題或困難是甚麼、我應該要關心的地方是甚麼。首先由聆聽開始,這是非常重要的。又或者我們在與家中長者相處時,不需要以行動為先,反而可先作觀察,因為可能在細微的地方看到長者的一些變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