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李主教主持聖施禮華瞻禮彌撒 「聖人教導我們學習如何面對困苦」

(本報訊)6月26日是聖施禮華瞻禮,主業團於主教座堂舉行彌撒聖祭,由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持,多位神父共祭。

主教以中、英文作講道,並以當天福音指出,每人領洗後的福傳使命:「耶穌及門徒在海邊,有一情況:整夜打魚都一無所獲,但耶穌教導的是:不要緊,要划到深處去。他們照做,有許多魚。耶穌藉此提醒他們要成為漁人的漁夫,亦因此使命、天主召叫所有人跟隨,領洗後都有一個使命,聖化日常工作去做福傳。」

他續指,現實中雖然有許多魚,但「漁夫網魚後的工作,便是要去揀選,揀選一些肥大的魚」,這些就是現實,而我們的福傳的工作,不能向現實低頭。主教指出,現時在此物質化的社會中,很多時都會看重所擁有的金錢與權力,並以地位、知識等去評估一個人的價值,但我們的福傳工作並不能如此,而要看一個人身上天主肖像的價值。物質化的社會令不少人被邊緣化,但作為真正漁人的漁夫要向困苦的人、向邊緣的人傳福音;不論是哪一種的魚——肥的、瘦的、受傷的——都應該一同被網起來。

主教亦特別強調,聖施禮華在聖化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苦難的福傳,聖人以身作則,去講解自己如何繼續聖化在日常的困苦生活、如何繼續在痛苦中作福傳。他又引述聖人著作中的一句話:「那些把行動留給別人,自己專務祈禱和受苦的人,在今生不會得到光榮,可是來世在永生的王國裡,他們的榮冠將多麼地光芒四射!『承受痛苦的使徒工作』真是有福!」(《道路》969)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困苦,但物質化的社會讓我們看不清痛苦的意義,甚至期望讓所有痛苦消除,從而令我們看不到生命的價值。聖施禮華教導我們,要繼續去學習面對困苦、面對苦難的生活,甚至學習如何變老、上年紀,也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這些就是困苦中的福傳。但現時很多人都以為年老、痛苦、死亡等,都是天主的懲罰,但其實這些都能變成為天主的祝福,而非詛咒和懲罰。主教又引用第一篇讀經,重申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的價值。

主教又以聖人的一生作例子,帶出要如何面對不同情況下的痛苦:「聖施禮華在年幼時面對種種的病痛,連醫生也說難以醫治,但他母親將他奉獻給聖母後便奇蹟痊癒; 到了1936年,他患了嚴重的風濕症,又因為嚴重的病痛,導致失聲;及後又因為腎臟的病痛,令他的視力減弱,需要長期戴着太陽眼鏡遮蓋着……但在他去世那年,他當時73歲,仍然做好自己的工作,到不同的地方講道、作使徒工作,沒有停止過。」他指,這就是聖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困苦的例子之一,不只是面對,而是以喜樂之心去聖化這些生活,絕不令身邊的人覺得他陷於痛苦之中。

他又強調,藉着耶穌基督為救贖世人而受苦難的奧蹟,讓我們明白困苦背後所帶來的價值:「基督給予了我們榜樣,祂受苦受難甚至死亡,但有復活,所以我們光榮這些困苦,光榮這些苦難,並非苦難自己本身,而是苦難所帶出來的力量及救贖的價值,所以我們學習如何面對痛苦,學習如何去與耶穌基督一起揹起[十字架],將每件事由我們的救贖,變成他人的救恩。」

最後,李主教主教勉勵教友,要以信仰去面對苦難,不要怨天尤人,更要向天父祈禱恩寵,讓我們明白苦難背後的意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