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哪裡可讓我作「十.一奉獻」(2)
專訪澳門明愛潘志明總幹事:
「最重要是在疫情中,我們與他們同行」
大部分人都知道,明愛為社會中的弱小提供不少的服務,但疫情下也令澳門明愛的服務受到影響。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先生在訪問中,分享明愛在這場疫情中所飾演的角色,並以多年服務社會的經驗,提出教友能怎樣活出關顧弱小的精神。
我們經常聽到澳門明愛的服務,但在疫情期間,明愛的服務有否受到影響?澳門明愛在疫情期間又擔當了甚麼角色?
澳門明愛一直營運及照顧上千多名、居住在十多所院舍的長者和殘疾人士。疫情期間,許多人都認為院舍是比較高風險,因為長者身體較弱,會較容易受到感染,我們全力做好院社方面照顧院友的工作,讓院社能夠如常運作,即使在疫情期間也沒有停頓。又因院舍屬高風險地點,相對下員工不太願意留下工作,因此感謝同事們能謹守崗位,陪伴這些長者,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社會上亦有一批人是需要臥床或獨居等人,可能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明愛透過其他的服務,為這批人士提供家居護養服務,例如門診、探訪、到醫院等。
大約在二月時,疫情關始嚴重,我們估計這批貧困人士及低收人士會面對更多困苦,當時我們留意他們對經濟、心理等方面的壓力,亦對他們提供一系列的經濟援助項目。我們的「明糧坊」、短期食物補助計劃等,持續不斷地提供食物補助,讓他們在坊間搶購食物時不會感到恐慌、不會怕搶購不到食物,讓他們當刻「可以心安一點」,知道人關心他們。
除了澳門居民外,明愛還有其他的工作嗎?
到三月下旬,我們明白到疫情開始影響了許多國家,尤其是我們很熟識、與我們時常有往來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她們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受疫情影響的人數亦不斷增加,在這段時間我們亦進行了防疫物資支援工作,透過匯款讓他們知道有人正在關心他們。
與此同時,我們亦發現原來澳門有許多外地僱員,正面對另外的新挑戰:合約的終止、無辦法確保自己三餐、未能返回自己的家鄉……我們亦在這方面提供支援,在大部份澳門居民已確保有口罩的時候,因為他的「藍咭」已被除消,因此,他們得不到相關的安排,沒有方法購買政府口罩,除非以高昂的價錢去購買,但他們已沒有工資,開支亦不少,要再買昂貴的口罩可能就是一個負擔;我們在該方面都提供一定的支援。
另外,過關措施及政府防疫政策亦不斷更新,有部分外僱在住宿的問題上需要關心及安排,亦有部份本地居民有這些需要,所以我們亦有進行相關工作。
我們意識到困難的人會不斷增加,所以在輿論或對政府發表意見時,我們都建議政府要多關心中小企的僱員,在困難時他們如何得到保障呢?我們看見政府已提供一系列舒困措施,由對低收入人士的支援,以至對「夾心階層」人士的支援,亦有大家十分熟悉的電子消費券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在抗疫的同時能夠一方面振興經濟,另一面亦讓澳門居民在這段時間不會感到自己「既要抗疫但生活又不保」。這樣可以讓社會氣氛能夠平穩一點。澳門明愛,就是一直在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
那些外僱如何到澳門明愛求助呢?
正如我剛才所述,不要等到他們去求助才去關顧。當然,他們[主動]來到會方便一點,因為我們會即時知道、下紀錄;但如果是隱性的——在鄰居或相識的外僱若有需要——教友可以發掘出來,知道他們的情況,轉介給我們;若對方不方便,亦可以告知明愛他們住在哪個地區,讓我們去接觸他們,也不失是一個方法。
李主教上月特別公布一份文告,呼籲教友「十.一奉獻」,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文末也有提到澳門明愛的工作……
李主教在5月1日的特別文告,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不單止是「十.一奉獻」,而是叫我們不要漠視別人的痛苦。李主教提醒我們,縱使[我們]看不見、接觸不到,只要我們知道現實中有人面對困苦,我們都會去關心他們。
作為教友,在這段疫情期間要關注澳門草根階層的困苦,或意識部份外僱三餐不繼、正面對不同困難。除了響應李主教的呼籲外,教友們亦可以身體力行,多點留意身邊的人有沒有需要別人關心。除了自己能以金錢或電子消費券購買一些食物,送到明愛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教友也能在生活中留意,當遇到有關個案,遇到他們不知道應到哪裡求助,亦可以提醒他們可以向明愛或向其他熱心團體求助,尋求支持;自己也能給予他們一些支援。
在這個疫情期間,有哪些事或個案讓你最感動?
其中有一些個案,並非我們時常要接觸的,但當我們送他們一份很細小的「福包」、到他家中探訪,他們已經深受感動,他們沒有預料到在這段時間會有人上門關心他們。我還記得,當明愛的同事上門時,部份大廈管理處都不准許我們進入的,幸好有些熱心管理員聽到是明愛的職員、看到我們義工的制服,便歡迎我們來到探訪,其實是社會上不同的人士,由管理人員到居民,全因他們的信任,都能在疫情中讓我們感到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並讓我們不再懼怕。
你剛提到「一人一步」去關心身邊的人,你會否都邀請教友去參加一些義工計劃,讓他們能做得更多呢?
其實明愛有不同的範疇,其中是透過義工的工作,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未必能夠抽許多時間去做義工;所以,我認為大家能夠在自己居住的大廈內,或者自己的堂區內,能緊密地聯繫,並留意周圍有需要的人。
有些方法並不單止「送與贈」的關係,而是各方面共同組成一些關懷的小組,例如教友當中有些善會或小組,去發掘一些不同的個案,去給予關心。回想過去疫情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街上觀察,去留意、發掘一些個案,同時不會讓他們感到尷尬或不習慣。教友透過社區和堂區,也能發現一些個案,讓有需要的人感覺到教會、教友去關心自己。
回到李主教的特別文告,都提及到教宗方濟各其中一個有關人類發展的部門,這個部門跟明愛國際合作了一個「回應抗疫基金」,通過這個基金可以幫助一些國家,因為疫情而重創,而該地方的經濟條件未能夠去回應得暢順,就透過這基金的支持。所以,教友也能透過捐款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預防及抗疫工作上能得到國際明愛的支持。
就你多年來社會服務的經驗來看,你認為今次這個疫情是否一個特別困難的挑戰呢?
我們不會形容她為特別艱難,我們亦不認為是挑戰,而我們會看到許多人在這個時刻是在痛苦之中,同時亦感受到他們缺乏了一份力量,所以更需要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讓他們得到一份信心與支持。哪怕是一份小小的捐款,哪怕是提供一份抗疫物資……但最重要就是我們在這個疫情中,我們與他們同行,不會視而不見,不會聽而不聞他們的聲音,更不會離他們而去。正如李主教特別文告中,清楚地說明我們不要漠視他們的痛苦,我讀畢文告後,會感到有一份力量,多與少各人不同,但就是將這份力量延續及散播,讓他人的痛苦得以消除、讓有需要的人得到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