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已經學習了客觀的規條(道德律)和主觀的道德規條(良知)。接著的問題是:良知需要檢察行為的那一方面(「行為」也意謂「思想」、「慾望」、「態度」),來決定這行為是善或惡?如果這人是一番好意,如果他的意圖或動機(拉丁文為 finis operantis)是善或好的,那麼行為就具備資格是為「善」?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9月24日晚在紐約聖巴特里爵主教座堂與聖職人員和男女會士一起誦念晚禱時,就麥加踩踏悲劇向「穆斯林弟兄」表達在祈禱中的「關切」。 在禮儀講道前,教宗特別念及9月24日週四聖城麥加郊區發生踩踏事故。這起慘案導致700多人死亡,至少863人受傷。教宗說:「今天,我懷著兩種對穆斯林兄弟的情愫。首先,我問候他們,因為他們今天慶祝宰牲節。其次,我對穆斯林子民今天在麥加遭遇的悲劇表達關切之情。在此祈禱時刻,讓我們一同呼求天主,我們全能而仁慈的天父。」
文: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1: 35-42 今天的感恩祭是關於聖召──天主的召叫。聖召不是只針對若干被選中的人,若是說「今天已經沒有聖召」,這話並不是真的。每個人都被天主召叫,以他們的生命和獨特的才能為別人完成某事。 當洗者若翰向他的兩個門徒說,「看!天主的羔羊!」若翰知道他的領導角色只是暫時,此時他把領導權交給了耶穌。這兩個門徒(可能出於好奇)開始跟著耶穌。耶穌轉身問他們,「你們要甚麼?」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是問,「天主要甚麼?」不,祂也要知道我們要甚麼,這不是為了祂的好處,而是為了我們的益處。我們會怎樣回答,正說明了我們對天主和周遭人真正的優先順序。我們希望從人生、從天主得到甚麼?這問題可不好回答,很容易流於表面,但是我們的答案會顯示我們真正處於甚麼樣的階段,當處境改變,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得回答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