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利瑪竇中學校長張慧玲 「透過傳揚天主聖言,我們能激勵學生」

文:Marco Carvalho
翻譯及整合:寓風

利瑪竇中學張慧玲校長於新學年接受《號角報》專訪,指利瑪竇中學傳達給學生的核心價值——愛、勤奮、陪伴和讓自己具備服務世界的能力——多年來從沒有變。現時,學校約有1100名學生,而目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幼稚園設施的改建,可能需要學校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減少學生的人數。

學校如何為新學年做準備?利瑪竇中學有1000多名學生,在學生人數方面,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確實地,]你有多少名學生?你預計[學校]將要克服的挑戰主要是甚麼?

從幼稚園到中六,今年我們大約有1100名學生。在管理這麼多的學生方面,我們面臨的挑戰主要與中學部有關,中學部是我們的學生人數中較少的學部。今年,我們只有370名學生報讀中學教育,大部分的學生屬小學部。我們盡量努力達到某程度的平衡,並嘗試從幼稚園開始達到這種平衡。我們嘗試逐步平衡班別數目,並在每個級別中維持四班。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由於我們沒有足夠的課室,因此,我們不能招收那麼多的學生。我們還在計劃重建幼稚園部分,屆時,我們將需要在校內轉移學生或尋找另一個合適的地方上課。我們祈求能找到一個安置學生的地方,亦正在努力平衡學生的人數,以致在未來幾年內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空間是一個問題嗎?我們時常看到澳門的學校都在抱怨這個問題:每間學校都想要增長、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高的質素,但是,有時這是不可能的。[你們]有沒有建新校園的計劃?

目前,我們正計劃重建幼稚園。政府鼓勵我們重建這學部,但規定也限制了比例,即:每個學生需要有10平方米的活動空間。我們已經進行計算,若我們嚴格遵守政府的規定去重建學部,為每個學生提供10平方米的活動空間,我們將需要進一步縮減學生的人數。你剛剛提到是否有任何建設新校園的計劃……這問題應向耶穌會提出,只有耶穌會士才知道他們是否有計劃向政府要求新的地方。現時,我們必須最有效地利用我們所擁有的空間,以便我們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你說中學部的學生人數一直減少。今時今日,我們傾向認為學生的人數越少,他們所接受到的教育就越好。澳門的情況是這樣嗎?

政府一直努力協助學校實現這個目標,這並非新的事物,政府已經開展了很多年的工作,因此,每班學生的人數可能會減少。以前我們每班有40多名學生。在某些學校,這個數字更多。隨着人口的減少,政府開始推行一項新政策,指出每班的學生人數不得超過25至35人,這個目標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

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補貼協助學校逐步縮小每班容納的學生人數。多年來,這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如今,人口正在穩定增長,如果學校再次增加每班的學生人數,政府可能會樂於接受。實際上,教育局正要求所有學校,增加每班的學生人數。政府亦與所有學校攜手並進,以推動澳門的教育發展。政府制定了數項政策。我可以舉一個「藍天計劃」作例子,該計劃的創立是為了使一些學校能搬到更大的地方。我的看法是,澳門政府正在投放大量資源,積極支持教育方面的發展。

該政策是否有利於學校聘請新教師?幾年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情況有改善嗎?

政府還考慮了這方面的一些政策:向最優秀的學生頒發獎學金,以令他們能夠接受教育。在過去幾年,我們在政府的支持下邀請和聘用新教師。每年我們都收到很多申請,但是,每個科目的情況不盡相同。聘請新的宗教教育老師並不容易。物理、化學等領域的科目,我們收到的申請數量不多。相反,英文、中文、數學等其他普通的科目,收到很多申請人的應徵。我們正在嘗試與天主教學校聯會和聖若瑟大學合作,從而可以提供一些課程來培育宗教教育老師。就我們而言,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是非天主教徒;我可以說,其中98%是非天主教徒。

儘管如此,我們努力為他們提供一套核心的天主教價值觀,以及與眾不同的耶穌會教育價值觀。正如我所說的,大多數老師是非天主教徒,但當他們被僱用,我們便嘗試利用日常的工作,使他們與這套天主教的價值觀聯繫。我們學校的校牧(神父)幫助了很多。這些天主教價值觀實際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就像耶穌是真人,一個曾生活在現實世界,並與圍繞祂的人聯繫一樣。我們嘗試以耶穌為榜樣與學生相處,了解他們所面對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但這並不是甚麼新鮮事。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和社區所面對的核心挑戰非常相似。我們還引入聖依納爵的意識省察(the Examen),以致我們的學生能反省自己的經驗。我們認為對他們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自己好的經驗和能幫助他們的經驗。現今,我們青年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他們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他們覺得別人務必要幫助他們,並傾向與他人比較。意識省察是我們幫助學生更加紮根於自己,並了解自己經歷的其中一種方式。我們不時會採用不同的主題。在過去幾年,我們一直以「喜樂的利瑪竇人(Joyful Riccians)」為學校主題。又與我們的團隊結合宗教教育科小組,並嘗試涵蓋三個不同範疇。第一個是「Riccian Magis」,關於聖依納爵的精神以及忠於自己,並意識到自己的天賦和弱點。我們嘗試令學生意識到如何使用天主所賜的天賦,不僅為自己,也為他人。我們的目標是使他們回應世界的需求。

今年,我們將重點放在這第一個方面——Riccian Magis。逐漸地,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在耶穌會價值觀中成長深化,這也是同一的價值觀,常使耶穌會畢業生為全世界所認識的形象。我們的責任是使他們與現實生活結合,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成長中將面對的挑戰。當然,學生可能看不到這麼全面,至少不及老師和學校領導所看到的那麼明顯。我們意識到我們提供的教育價值,是以天主教的價值觀及耶穌會的教育方式為基礎。每所學校開設各種科目,大多數根據學生獲得的成績,或在各種比賽中的表現,來決定學生的成就;但耶穌會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全人的成長,不僅他們在學時,也主要是為了促進他們畢生的成長,與自己、他人及周遭的世界[建立]一個健康和一輩子的關係。這是我們的願景。

正如你所說,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不是天主教徒。儘管有天主教的理念,但學校不願強迫任何人皈依,而是嘗試以他們信仰的核心價值來傳遞,而不是教理方式的。傳遞你希望學校傳達的價值觀,是否容易呢?

我們對天主教的價值觀非常直言不諱。我們使用很多聖經經文。今年,我們選擇的座右銘之一正是聖詠︰「吾主,從永遠到永遠,你作了我們的靠山。」我們的學生,他們非常習慣我們使用聖經經文。每年,我們都會有一句聖經經文,而且每天早上,即使我們沒有早會,也會有全校集禱,廣播到所有學校課室。不論是耶穌的話,抑或是舊約中的一段,我們都會誦讀出來。透過這樣,我們希望幫助他們聆聽上主的聖言。我們相信,透過傳揚天主聖言,我們可以逐漸啟發學生。即使他們不皈依,也不覺得需要領洗,我們相信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責任是耕種,使天主能夠收割。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生要求參加慕道班,去年,我們有三名學生領洗。這是非常好、開心的消息。今年,已經有一些學生要求參加慕道班。

我們有一個家長教師會,我們每年都慶祝家長節。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提醒他們學校的價值觀和願景。家長意識到當他們孩子入學時,他們是與天主教學校立約。他們可能並沒有完全意識到我們是一所耶穌會學校,但是,我們正向他們詳細介紹耶穌會學校是怎樣的。也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耶穌會學校是怎樣,我們努力協助家長經驗我們的價值觀。這是另一個挑戰:「我們如何陪伴學生的家長?」如果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並願意與學校合作,那我所說的觀念不僅只在學校發生,更會家庭中出現。那將是我們的下一步。

這是我第五年擔任校長一職;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嘗試構建一個框架。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深化,並進一步發展。我總是對同事說:「我們不是做任何新的事情,在校監劉家正神父,以及整個耶穌會體系的支援下,我們正在深化它們。」

我非常感謝耶穌會教育傳統的迅速支援及豐富性。耶穌會確實幫助我們得到大量的輔助材料,以及引導如何實踐耶穌會的價值觀。他們甚至有很多手冊和指引;耶穌會士喜歡編寫很多指引。但最重要的是,要與實際環境接軌。甚至,聖依納爵的教育法也幫助學校的管理落實︰「這裡的情況是怎樣?這是甚麼的經驗?我們想實踐甚麼或想教甚麼?」我們被邀請對這一個經驗進行反思,並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是依納爵教育法的動力。我們還將其用作管理上的反思。我很感激、也很高興能夠在這裡服務,這經歷對我的個人成長很重要。它驅使我與同事和學生一起成長。

IRENE CHEUNG, PRINCIPAL OF THE MATTEO RICCI COLLEGE – By spreading the Word of God, we can inspire our stud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