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敬之
恐懼不是別的,只是將理性的助力,棄而不用;人對內心的依賴越薄弱,越難明瞭遇難的原因。 (智慧篇17:11-12)
最近接了好幾個個案,都跟家庭成員有上癮行為或病狀有關。正所謂紙包不住火,隨着越來越多的真相曝光,焦慮、抑鬱或燥鬱等情緒病、衝突、債務及經濟壓力、關係的撕裂、信任的破壞、各人彼此間的怨恨和猜忌等一下子猛烈地攻擊一段婚姻或一個家庭,使之失去方向、癱瘓、甚至崩潰。
在此複雜萬分的情況及情感下,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往往是一方追擊指責而另一方逃避沉默;一個不斷請求對方慈悲、放下、寬恕、忘記過去、向前看、往前走的同時,另一個卻尋求公義、需要知道所有真相、要求對方主動坦白交代一切及負上所有責任。
所有人都在痛苦的循環中互相拉扯,更可能出現共依存的關係。舉個例子:丈夫是病態賭徒,輸光家產並欠下巨債,家人不斷給他錢財還債、甚或變賣房屋,希望浪子一朝回頭、改過自身。可惜事與願違,家人多年來的犧牲和容忍並沒有帶來好結果,所有人都困在絶境中,徬徨無助,看不見出路。
共依存的關係處於不平衡的狀態、經常有權力和控制的鬥爭出現。常見的例子是伴侶為對方承擔過份的責任。所以,雙方都焦慮不安、對伴侶的需求,感覺和情緒,甚至行為感到內疚和責任感。因此,在重大的壓力下,各人都試圖用自己的方法改變、修理、甚至控制對方。雖然表面上一切都是為對方的益處,但實際上主要是令自己感覺好一點,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他們所言所行動往往是逞一時之快,以情緒主導的本能反應,並非經過客觀評估和周詳計劃而作出的行動。
在未釐清和不尊重彼此的區分、責任、情感和界限下,各人不能容忍彼此的分歧。他們會互相安撫或指責、互相推卸責任或負上他人的責任,卻不對自己的言行及狀況承擔責任。
儘管在痛苦中,各人卻感到被困在不堪的關係中,不能脫離,因為他們害怕不能獨自地處理眼前的處境或獨立生活。當情況走到極端,尖叫、指責、恐嚇、情緒勒索、虐待、語言暴力或肢體暴力等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良性的親密或有意義的互動枯萎了。因各人缺乏安全感,令大家更互相依賴和更親密,也帶來威脅。因為坦誠交代一切的風險是被拒絕、甚或被遺棄,進一步地削弱脆弱的自我。另一方面,若想保留一點私隱或自我,萬一被對方發現,後果可能是百詞莫辯,把僅有的信任殺死。
婚姻及家庭是一個系統,由不同的個體互相連結、補足和依靠而組成的一個整體。所以,一個健康的婚姻或家庭系統建基於眾多健康的個體,也能培育出眾多健康的個體。明顯地,一個只依靠伴侶來穩定自己的情緒而不能自我管理情緒的人、一個需要有人不斷地崇拜並仰望的自戀人士,他們就像酗酒者一樣,毫不健康。
另一方面,財政上依賴伴侶或需要家人照顧並不一定會造成依賴或共依存關係。當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自尊心和穩定的情感,他可以在照顧他人的同時接受他人的照顧。透過健康的互相照顧、依靠和需要,婚姻或家庭中各成員可以付出愛、同時接受愛。他們不會在獨立時孤單無援,也不會在親密中失去自我。
如何改善不良的共依存關係,尤其在債主臨門、婚姻破裂的情況之下?首要是止血,即不要讓已經很惡劣的情況再惡劣下去。要各人慢下來,保持冷靜、不輕舉妄動、不以情緒主導說話或行動或做決定、卻要客觀地評估及分析當前形勢、平心靜氣地商討對策和處理衝突。一旦定好計劃後,要依計劃行事、持續檢討及不斷修訂。很明顯,這些功夫不是容易的。所以夫婦及家庭在需要時應盡快尋求專業的支援。
作為基督徒,在最困難的境遇中,我們更要投靠天主。因為衪永不會遺棄我們,衪是我們唯一的救援(聖詠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