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回到信仰的起點

文:雅各伯

上海教區

非常有幸,今年的聖周獲主業團(Opus Dei)的友人邀請,到羅馬朝聖。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氣勢宏偉,教宗親自主禮的聖周禮儀隆重莊嚴,遍佈羅馬城區的教堂或金碧輝煌、或古樸典雅,這些經歷無不衝擊著我的五感,震蕩著心靈。在各式教堂中祈禱、彌撒、朝拜,感受著與天主的親近,這些當然都是非常美好的經驗,即使在離開羅馬的返程飛機上,依然難以抑制澎湃心情。但一個多月後的今天回看,令我最感回味無窮的,反而是在聖多彌蒂拉墓窟(Catacombe di Santa Domitilla)中的一台彌撒。

在華人文化中,墓地往往與「不詳」聯繫起來,除了殯葬和掃墓時間,很少人會把自己生活的其他部分與墓地聯繫起來。在墓地舉行彌撒,除了殯葬和煉靈月的特別彌撒外,對我而言實在聞所未聞。到了墓窟,方才瞭解到,古羅馬的基督徒不僅因爲共同信仰而選擇在此處集中安葬遺體,而且也將此處作爲遠避迫害與危險的避難所。地下墓窟規模龐大,坑道四通八達,以致於導覽人員再三告誡我們不能脫離隊伍,一旦走失迷路恐怕會有性命之憂。如此龐大複雜的地下世界,的確是逃避追逐迫害基督徒的兵丁的好去處。

其實,即便在古代的墓地,這些墓窟都不算是特別良好的墓園。古羅馬人對死亡的看法跟華人有很多不同,墓地對活人而言,有著衆多不同的功能。參訪過梵蒂岡聖伯多祿墓的朋友一定聽過,這個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羅馬中上階層家族墓園的所在地。有錢的家族在此處建立豪華的建築,按照羅馬人的習慣將家人的棺槨安放在内,而不是如今天絕大多數文化中將遺體埋葬於土下。爲了彰顯自家的富足,建築的主人往往會用切割最精緻工整的磚砌於外立面顯露出來,內部裝飾華美的馬賽克。石頭的棺材外側則刻有精美的浮雕。更令人吃驚的是,是這些家族會不定期地在陳放棺槨的房間舉行派對,甚至當陳放日久屍體的腐臭彌漫出來,他們還會選擇在這些房子的屋頂繼續舉行派對,沉浸在酒精與歡愉之中。

相較之下,聖多彌蒂拉墓窟中即使是家族單獨的坑洞,也不過在一個較大的洞窟內的石壁上挖幾個墓穴,墻壁上有幾幅工藝明顯粗燥的壁畫而已。更多的墓穴就被鑿刻在人行通道左右,到有幾分像國內的「壁葬」。用於彌撒和祈禱的孔家是被衆多墓穴包圍的一間間「小堂」,容納五六人已經相當擁擠,莫説沒有座位,坑窪的地面使我們在聖祭中跪下都覺頗爲困難。看著不時掉下灰土的四壁,回想前幾日在羅馬城區朝聖的典雅教堂,實在仿佛恍如隔世。但這正像是羅馬帝國時代基督徒的一個隱喻:當社會充斥着奢靡、宴樂、情色的享受,甚至於在競技場中將殘酷和死亡作為尋歡作樂的工具時,基督徒們主動選擇放棄這些「享受」,過一種節制、清貧、簡單的生活,為幫助那些不被社會大眾所喜歡的邊緣窮苦人而付出時間心血,即使淪為迫害的對象亦在所不惜,正如聖經上所說,「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在這幽暗的墓窟中,基督徒們舉行聖祭,與天主相聚共融,默想基督的話語,與聖神交談,所得的歡愉和滿足,超越教外人的派對又何止千百倍。

當我走入墓窟深處的彌撒,暫時忘卻華美與富麗,在最簡陋的洞穴中參與彌撒,敞開心扉迎接耶穌的共融,正如2000年前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們一樣。想到這裏,任何不適的感覺都已經消散,時空的距離仿彿不再存在,我們與歷世歷代的弟兄姊妹們一道,在這神聖的祭儀中,與基督共融,體驗最深的喜樂、平安與滿足。

這不正是基督信仰的本源,也是我自己進入教會的起點嗎?感謝天主讓我在這趟彌撒中,有這樣特別的經歷,深切的反思與默想,使信仰能夠划向更深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