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6:1-15
上主看顧祂的子民。在今天的福音中清楚地傳遞了這個訊息。他不僅以有形的物質餵養他們(「不是單靠食物……」),也以與天主合而為一所需的一切來餵養他們,天主是所有生命的根源與目標。若望一開始告訴我們,耶穌往加里肋亞海的對岸時,有大批群眾跟隨著他。是甚麼原因讓人們走九里路(12公里)來見耶穌?若望說是因為「他們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這可能反映出人們深層對於自身生命療癒與完整的渴望。同時也可能被詮釋為出於全然的自私與好奇心理;一般人在聽到「神奇」事件後一窩蜂的反應。我們如果只是在聽這故事時看到餅和魚被神奇得變多的表象,就與這些人無異了。若望不只一次提到「逾越節已臨近了」。逾越節是猶太人每一年重要的節日,慶祝重獲自由,不再受埃及的奴役,並成為天主所揀選的子民,在神的帶領下得到自由。
在耶穌行奇蹟之前,有一些重要的序曲。他問斐理伯「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斐理伯回答「就是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一塊錢德納是一天的工資)斐理伯又問耶穌「我要怎麼樣餵飽這一百個人呢?」耶穌的回答很簡單「就拿給眾人吃。」這時安德肋說「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這應該只是這孩子帶來給自己和他家人吃的。我們知道接下來耶穌把祝謝過後的餅與魚分給大家。他由僅有可得的一點開始。因為這個孩子的慷慨分享,讓很多人把自己帶來的東西都拿出來與四周的陌生人分享。上主從僅有一點開始賦予生命。我們今天慶祝的聖體聖事,也和付出、愛與分享有關。在若望福音中,耶穌親自分派食物。若望想要強調耶穌是所有滋養的根源,無論在靈性或物質層面。最後有5000人因此而吃飽,而且還剩下12筐食物,這不是在彰顯浪費,而是象徵天主為我們的需求所準備的往往豐盈有餘,無論在靈性或物質層面。當下人們第一個反應是興奮。他們看到的耶穌是個擁有神奇力量的人。他們想要擁他為王,為默西亞。耶穌的回應是退避山野。他們沒有掌握這些事情真正的意義,只看到餅與魚奇蹟似的增多。看到了奇蹟,卻失去對真正訊息的掌握。此處真正的教導在告訴我們,耶穌是我們生命的滋養。如果我們要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滋養,如同他曾說過的,就要「聆聽他的話語」。我們合而為一,這一體是耶穌的身體;在別人眼中是以愛與關懷結合的整體。在此聖體聖事中,此一整體的象徵,讓我們把希望與信實傾注於上主,藉此我們全然信靠上主對我們的愛與關懷。這愛與關懷通常都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加以貫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