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朝聖服務協會義務導賞員 學員:導賞工作也是一種傳教使命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下稱協會)是澳門一個非牟利的宗教團體。自2007年成立後,協會提供各種朝聖服務與活動,讓大眾認識天主教會在澳門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貢獻。

下週一至五(9至13日)晚上7時30分至9時正,協會將再次開辦第三次的導賞班系列,將一連五晚學習「聖若瑟修院聖堂」的歷史和建築特色等等。同時,又會特別到修院旁的藏珍館學習,讓教友能了解整個聖若瑟修院的歷史。

協會幹事李梁潤琼女士接受《號角報》訪問時指,聖若瑟修院聖堂內實在太多美麗的建築與標記,不少教友和遊客都特地前往:「裡面有很多豐富的雕刻,整個巴洛克設計都十分豐富,所以很想與教友分享,讓他們認識更多。」她又說,是次認識聖若瑟修院小堂可說是機會難得,並十分感恩得到李斌生主教的支持,期望今次能吸引更多教友參與今次的學習之旅。

自去年起,協會便開始舉辦這全新系列的密集導賞培育活動,直接到個別堂區或聖堂舉辦導賞班,以便有興趣的朋友認識其堂區歷史沿革、擺設和相關資料等。去年8月,首先到聖安多尼堂舉行五晚的導賞課程;到了去年9月,則到聖老楞佐堂,並成功組成「導賞服務小組」,數月前起每主日開始在聖老楞佐堂提供數小時的導賞服務,讓導賞員能學以致用。《號角報》早前亦訪問小組的十位導賞員,讓他們分享在服務時的心得。

受訪的導賞員,全部均參與聖老楞佐堂的導賞課程,而且承諾在課程完結後參與「實戰」,在堂區內作義務導賞不少於20小時。他們全部都是義務工作,過半仍有正職。他們表示,導賞服務暫時只在每主日下午2時至5時,每人按自己的時間挑選服務時間,因此不會感到特別吃力。

被問到參加這次導賞課程的原因時,每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其中一位導賞員李志英分享時指,以往有一段長時間日夜不停地工作,亦不知生活的方向與原因,直至數年前參與一個到其他國家的朝聖團,讓她有不同的想法:「帶團的那位導遊介紹了很多東西,並引用不少聖經。自己雖然領洗多年,但自問仍很膚淺……因此這次的經驗讓我有另一種觀點。」去年無意間參與朝聖協會的活動,便開始接觸有關本地朝聖的資料,她說:「同時又認為應該多花時間給天主、為天主和教會服務。因為自己作為基督徒,也有一個責任,去做一些福傳的工作。」

另一位導賞員馬彩琼則表示,自己一向對教理、教會歷史、各種事蹟都感到興趣,平時亦有到處參加各種不同的課程:「今次看到有這個課程,便毅然參與和嘗試,亦有一個機會讓自己可以作嘗試,因為自己平時也不太懂得對答和交流等技巧。」她又說,參加課程是純粹是為興趣,但參與導賞服務,是一個克服自己的機會。

本身在2015年已參加協會舉辦之聖堂導賞課程的葉麗蓮,認為今次系列的課程完全不同,因為當年的課程較廣,每週上課三天、共20多個小時,因此今次的導賞課程會簡單及精要一點。被問到為何鍾愛導賞課程時,葉麗蓮表示作為一名基督徒,應該要對教會有多點認識,同時又認為各個課程為自己都有很大的得著:「起碼我做導賞前,我都會在家中先行溫習,或勤力點看更多有關聖堂的歷史。」

說到聖堂歷史,她不同意背誦歷史資料是最大的困難,而是與遊客言語上溝通才是最難:「有時即使我用廣東話作導賞,也會怕表達錯誤或不清晰,更何況用普通話或英語,所以曾十分擔心不能表達需要導賞的內容。但我覺得只要用心去做,即使使用有限的語文技巧,對方亦會心領神會;而且,有時導賞在我學習溝通技巧方面都很有得著。」

她重申,只要用心去做,就不會覺得困難,反而更享受:「現在都做得很好,十分輕鬆。因為這是一個重任,我覺得我自己某程度上飾演了傳教的角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本身投入教區工作、屬望廈聖方濟各堂的廖芷珊表示,自己以往都有參與導賞的課程,但都是大約十年前的事;直至最近才再次參與這系列的課程。為她而言,導賞是一個福傳的機會:「藉着以導賞的形式,可以有機會向其他遊客和參觀者去介紹一所聖堂。同時,我很想告訴他們,澳門不只是一個賭博的地方,而是也有很多的歷史文物,尤其在2005年有數間聖堂都獲納入世界文化遺產,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去介紹澳門給其他人。」她又說,透過了解各聖堂內供奉的聖人事蹟,也能夠學習各聖人的信德與精神,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實踐,同時慢慢深化信仰生活,從而把聖人介紹給更多的人。

本身是聖老楞佐堂的教友黎詠昌稱,在機緣巧合之下,從堂區的周安智神父口中得知此課程:「雖然在這堂區已有20年以上,感覺很熟悉,但原來自己認識的卻不算多……現在學習更多在這裡的細微地方:一樑、一木、每個聖像等等。」他又指,自己既然作為堂區的一份子,現在有機會能將堂區介紹給尚未認識天主的遊客,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甚至為我自己來說,這[課程]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認識天主教聖堂的建築和歷史,還有對聖人——聖老楞佐——有更深的認識。」

同樣是聖老楞佐堂教友的湯賽君(Vivian),承認在參與課程後對堂區的歸屬感增強不少,亦發現主保聖人老楞佐的生平,對自己觸動特別深,「認識和默想了他(聖老楞佐)的生平後,可見殉道聖人那股不怕痛楚、無畏死亡的精神,並帶出教會最重要的一個財產,就是人、就是人靈;這是一個很重要和珍貴的訊息。」

湯賽君又說,自己仍有很多不足,但知道仍需保持一份信心,一邊學、一邊做:「希望天主和教會都接納我在導賞路上的不足,盡自己的能力、按自己的心繼續去做。」他坦言自己並非專業導賞員,若確實要繼續成為這方面專業的話,必須繼續修讀有關的課程,「我自己是以一個分享教會美好事物的一個態度,去完成這些導賞的工作。」

另一位導賞員謝潤芳(Ada)今年一月開始慕道,三月開始加入導賞團。在服務期間發現,越聽越感到有興趣,於是便繼續參與服務:「有時聽到李太講授一些故事時,會特別感到有興趣,在上課後自己也會找尋更多有關方面的資料,又或者在服務的過程中,被遊客問到一些問題而不懂得回答時,也會自己去找尋更多的資料;無形中,為自己也是學習更多,而且反而學習得更為深刻。」

謝潤芳本身要顧及工作之餘,又有參與其他進修課程。被問到會否因為熟讀導賞工作的資料,而感到很大壓力,她表示:「很奇怪,做導賞服務,你不會覺得好像多了一份工作的感覺,因為你會很開心、很期待的感覺,我也不知道為何呢!」經過兩次、共六小時的服務後,她坦言所學到的比慕道班所學到的更充實、更實在,為自己接受洗禮也是一個很好的準備。

除謝潤芳外,導賞團中也有另一名非教友。屈寶蓮在訪問中表明自己雖然不是教友,但對聖老楞佐堂有一股感情。她說:「以前都是做這方面的工作(業餘的導賞:漫步澳門街的導賞員),所以都希望能將自己少少的時間,貢獻給教會。」

當被問到有沒有衝動去學道理時,屈寶蓮坦言也曾經有這想法,但認為緣份未到:「但每當自己有任何希望,或感到失落時,也會誦念一篇聖母經,求聖母幫助(因為曾在天主教學校讀書),從前都有這個習慣。所以,若你問我有沒有興趣當一名教友,我可以說:『有,但未到時候。』」

邀請屈寶蓮參加導賞課程的區金萍則認為,認識李太、有機邀請好友一同參與該團體,也是一種緣份:「我本身是一名教友,但對很多事物都不太認識。偶然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李太介紹聖堂的歷史,感到十分深刻。誰知,有天在茶樓巧遇李太,便唐突地上前詢問……然後李太便邀請我參加導賞課程;這就好像是為我而設,是天主的帶領。我亦同時邀請屈寶蓮一起參與。」

除了影響好友參與導賞這個福傳使命外,區金萍亦希望自己能打動枕邊人:「我夫家整個家庭都是教友,但不算太熱心。丈夫知道我參與導賞服務時,也表示十分樂意,希望日後也能影響到他。」

至於教授課程的李太,則認為導賞工作首先要參加者有興趣,並願意付出。她又表示,其實澳門有很多人都感到有興趣,只是現實很難留着一群教友去長期為這工作服務:「我覺得是一個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想一想如何維繫一群有心的教友,去繼續為這個工作發展。」

除此之外,李太亦希望能有更多年青人投身這個服務,「如果有多些年青人的話,我相信他們的思維會更加活潑,加上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為他們也會更大膽去創新和嘗試。所以,傳承導賞服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個希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