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朝聖者手記】科技的使用和濫用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我們每天——或多或少——總有機會用得上互聯網、手機或平板電腦,也有人會擁有自己的平台、博客或網頁。我們利用不同網絡視窗去瀏覽、去找資訊、看新聞和體育賽事,甚至玩遊戲或欣賞各類型的音樂。大家都愛用WhatsApp,因它方便,故被頻繁地使用。我們會充分利用其他各種精彩數碼儀器嗎?我們應過量使用它們嗎?

使用和濫用

我很慶幸我的學生大致上都很用功,在使用網絡資源時也很有責任感,但少不免也有一些例外的——這就是人生!一次,我收到一份又出色又文雅的論文,有學生為一本關於公義的書寫了篇頗長的書評,但我對這篇文筆流暢、内容層次清晰的文章有所懷疑。於是我上網去查,竟給我找到他不以為恥去抄襲的書,雖然我相信他是沒有惡意的。

另一次,剛巧我是博士論文的審評小組成員,這位博士候選生採用了電腦投影方式,不論在題材或型式上也非常優異,可是到了答辯一環,他卻無法回答一些審評成員提出的基本問題,他部分的表現就像電腦程式的[切貼功能cut and paste]。

另一次,有位修女在堂上介紹她那篇關於墮胎的論文,同樣,又是一次出色的陳述!可惜,她的總結——不論從人道或基督徒的角度去看——都是錯的,她表示墮胎説不定也合乎道德。我問她:「你資料的來源?」她回答:「是英國廣播電台。」

我們現生活在一個新大陸,一個數碼式的大陸,我們都是這新添大陸的公民:是網民!這簇新的世界公民身分似乎絕好、有進展和非常實用,然而,要有良好道德, 我們便應該負責任地去使用它。梵二已清楚分析使用大眾傳播媒介時的正確與非正確方法。

使用互聯網的倫理

多元化的互聯網用途能正面地幫助我們與其他人聯系,把資訊、友誼與交情、健康的娛樂化成豐富的視窗;也可以利用它的功能,和其他人一起參與有意義的事情,例如抵制暴力行為、促進尊重、分享及和平。與其他信仰和宗教一樣,聖教會會善用資訊技術,去宣揚公義和憐憫。基督徒的做法也和許多其他人與普羅大眾一樣,利用這些新科技,在不同的社會、道德問題上作出相應的關注。本着人性和信德——同時給予所有其他人尊重——他們會展示自己對耶穌那堅強的信仰,因祂是天主的喜訊。的確,科學技術工具足可以成為一個宣揚天主喜訊的好講台,去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宣揚和平,及為有特別需要的人祈禱。「那宣佈和平與救恩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參照依52:7)。

互聯網的使用對許多人和機構來說,是朝向進步和發展的一個偉大和道德的途徑。另一方面,在這[後真相]年代,有可能在成長為負責任人類時做成障礙、或變成思想或政治宣傳的工具、或被大企業利用為控制的力量,更有可能做了[替代性事實]、[假消息]、[半真理]的途徑。此外,互聯網使用者可隱姓埋名去譴責人或團體,甚至去蔓延暴力和仇恨。

無疑,科學和科技不論在個人、廣大團體或社會都邁進了一大步,我們在不斷追尋進步和快樂上提供莫大幫助。當然,它在價值上並非絕對,但也不失為搜查知識、智慧、或用於人與人關懷的聯繫。不幸的是,過度使用互聯網可能把效率延緩——有時甚至被取代——尤其是記憶方面。

著名的哲學家、作家和教育家José Antonio Marina 最近被問及:「我們應用強記這方法去學習嗎?」他答道:「除了強記,還有别的學習方法嗎?記憶是學習的器官,理解、創造力、推理力和技能的源泉,説不要用強記這方法去學習是大錯特錯……可能這就是教育制度(在西班牙)未能妥善運作的原因之一」。

在互聯網的使用/濫用問題上,今天的節德或克己是相關聯的。我指的不只是對沒規制的樂趣作出節制,或對健康的約束,而是在使用科技上的克制:去緩和電腦使用者患上癮,變成[點擊奴隸click slaves]。

作家Eugene Hemric在他一篇很有啟發性的文章中清楚指出,在現今的科技世界,如何才能配合節德:「我們應知道何時關上電腦、何時關閉電腦,這樣做才能充分把握自己,為自己作主。」

在聖母玫瑰道明會的省會議上特別提出:「電腦——特別是互聯網——現已在各方面影響着我們個人和社區生活,是工作上很有效的工具。可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消磨時間、鼓吹個人主義、削弱我們社區生活的工具……」

至於教宗方濟各,他也勸勉參加彌撒的信友們,請他們尊重、並全心全意參與禮儀,不要分心用手機去拍照!「彌撒並非表演,而是重溫天主苦難和復活……請謹記,參加彌撒時别用流動電話!」

道德教育

互聯網就如一般用手能控制的數碼媒體通訊,都可以不道德地使用。「欠缺良知的科學只能毀滅人類」《生命的恩賜》訓令(Donum Vitae)。真正的良知不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去做正確的事;而真理必會使你們獲得自由(若8:32):要知道那些是真理,配合正義與愛德去實踐。在毫無道德指引下,沒約束地使用科技工具會導致——可能早已被引致——道德及靈修淪亡,帶來孤單和悲傷。信任固然是基本的態度,但始終有人會問:父母應否督導孩子如何使用手機和其他互聯網呢?

像人類一切活動一樣,科技和科技上的交流方法也須用道德去衡量:它是好?是壞?還是矛盾的?教育——屬熱愛的或感情的——同是通向負責任的自主和自由的道路。教育或德育(沒有中立性教育)被形容為「邁向完美道德的途徑。」要能正確使用互聯網,有一定熟成程度的道德是必須的。數碼媒體通訊促進人的繁榮、對自由有承擔,令事情有完美結局,因此這途徑必定美好。良好的途徑能幫助我們增長智慧、團結和肯負責任的自由。在使用互聯網時,我們必須加強或養成節制這習慣。例如:要用互聯網在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發佈資料,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須知這信息將會有很多人觀看,必須合乎倫理。

別再讓互聯網剝削我們與朋友之交談、與朋友慢步、聆聽祈禱中那沈默之聲、欣賞創造物之美等等的時間。

一次,我從一修女那裡聽到她和其他修女不用互聯網的理由:這是齋戒的好方法……守科技齋。社會學家安珀·凱斯(Amber Case)說過:我們要為反省和[平靜科技calm technology]找尋空間。確實,一定的約束是可以防止過度使用或濫用科技。現今數碼時代的網絡專家們,為曾濫用技術或曾引導科技界做同樣的事,表示歉意。其中一位便是Jaron Lanier,他於2011年出了一本名為:《你非電子小工具——宣言》的書(西班牙語版 Contra el rebaño digital),他懇請大家「回歸人際接觸,離棄那些刻意挑釁別人的網上無賴,别讓集體仇恨、普遍愚蠢、輕浮、荒謬的新聞和無聊的閒扯所困住。(參見Lucía Méndez La dopamina de las redes,2017)。

科技和科技的使用是極好的通訊設施,包括消息被傳來、學習、接觸他人、與朋友和同事聯絡,這一切都比iPhone、平板電腦和個人臉書帳戶重要。在結束前,讓我借來Spencer Kimball一句引述,是從Earnest L.Tan的一篇題為《使用網絡的禮儀及倫理學2016》的文章中看到:「愛人、不是物;使用事物、不是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