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週四晚上的走堂傳統

文:陳思頴

逾越節三日慶典是教會禮儀年的高峰,這三天的禮儀重現著耶穌整個苦難及復活的奧蹟。而聖週四一整天,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甚具神學意義的標記。這一天,除了完結整個基督逾越奧蹟的準備時期,進而開啟了這個「逾越節三日慶典」(Triduum Sacrum Paschale),教會在聖週四這一天,隆重慶祝兩個不同的禮儀。第一個是「聖油彌撒」(Missa chrismatis),傳統上,是由教區主教以及全體教區司鐸,於聖週四的日間在主教座堂慶祝,(本澳教區將之提前至聖週星期三的黃昏慶祝),在這台「聖油彌撒」中,眾司鐸在教區主教前重宣他們的司鐸誓約,而主教亦會祝聖三種聖油:至聖聖油、病人聖油和慕道聖油,以供司鐸們一整年的運用。

而在聖週四的傍晚,每一個堂區都會慶祝「主的晚餐」,紀念耶穌基督在晚餐廳中建立了聖體聖事。在這一天的第二個禮儀,都在黃昏或晚間舉行,因為「逾越節晚餐」是在日落之後吃的(參出12:1-14)。這一台感恩祭的結束,會「清空祭台」:所有至聖所上的布要被移走,聖堂的鐘和鈴都要保持靜默,而聖體要從至聖所內的聖體龕中移出,恭移至一個臨時的「聖墓祭台」(altar of repose),這個時候,傳統上,信友們都留在「聖墓祭台」,朝拜聖體並靜默地「瞻仰」。

有一個甚具意義的聖週四傳統,就是由這「瞻仰」所延伸出來,這個傳統為聖斐里伯里內(St. Philip Neri)所推崇。幾個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地方的天主教徒——特別在意大利,波蘭,墨西哥和菲律賓——在聖週四主的晚餐感恩聖祭之後,在各自的教區內,「朝覲七所聖殿」,在澳門我們俗稱為「走堂」(Correr as Igrejas)。這個朝聖最早起源於羅馬,信友們步行往七座羅馬的大殿(Basilica)朝聖,在每一座大殿內停留,祈禱和「瞻仰」。這七座羅馬的大殿分別是: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聖母雪地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城外聖保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城外聖巴斯弟盎聖殿(Basilica di San Sebastiano fuori le mura),耶路撒冷聖十字大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及聖老楞佐大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亦因著這個傳統,在羅馬城郊,近城外聖保祿大殿的一條小巷,命名為Via delle sette chiese,意即「七所聖殿之路」,因為那條小巷,是這個朝聖旅程的必經之路。我本人也嘗試過兩次,完成七所聖殿的旅程大概用了八個小時。

到達每一站的聖殿的朝聖旅程,也就呼應著耶穌從加爾瓦略山開始的「十字架苦路」的七個「站」或「處」,以腳步再走過祂的被捕、苦難及至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路途:

第一站:革責瑪尼園——耶穌在那裡被捕(路加福音 22:39-46)
第二站:亞納斯的家——耶穌被綑綁並首次被質詢(若望福音18:19-22)
第三站:大司祭蓋法的庭院——耶穌因宣稱自己是天主的兒子而被定罪為褻瀆(瑪竇福音26:63-65)
第四站:羅馬總督比拉多的法庭——耶穌被那裡初審(若18:35-37)
第五站:黑落德的法庭——耶穌受到質疑並被戲笑(路加福音23:8-9, 11)
第六站:羅馬總督比拉多的法庭——耶穌受終審並被判釘死在十字架上(瑪竇福音27:22-26)
第七站:加爾瓦略山——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嗚呼一命(瑪竇福音27:27-31)

為那些在城市生活的人,聖週四晚上的「走堂」確是一個充滿慈悲的方式,來進入「Triduum逾越節三日慶典」。這是羅馬人多個世紀以來的一個原始的敬禮。每當進入一座聖殿,走到聖墓祭台前,跪下,劃十字聖號,恭讀及默想每一站的經文,以五遍「天主經」、五遍「聖母經」及五遍「光榮經」作為默想的結束。出發至下一站之前,再花幾分鐘的時間,作個人的祈禱和朝拜。在最後一站,在第七座聖殿,完結這個聖時的朝聖之旅,並妥善準備自己,好好度過這三天的逾越奧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