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煉靈月」看中國的祭祖(三) 陳繼容 先說給祖先焚燒紙製物品,根據教會的信德,這完全不對,也沒有意思。人死後,再也不需要他們生時在衣食住行和其他方面的供養,他們完全擺脫世間生活的一切羈絆。因為他們從此過的,是天使的生活。正如主耶穌在瑪竇福音中,回答那些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的問題時所說的。儘管那七個先後去世的兄弟,都娶了同一個女人做妻子,但將來在復活時,她誰也不屬於。因為當人復活時,會有如天上的天使一樣地生活,他們再也不娶也不嫁(參看瑪22:23-33)。所以,可以想像,他們也不會再有飲食和其他需要。
教宗接見歐盟首腦:投資生命、家庭和青年 (綜合報道)歐盟各國首腦上周六(25日)在羅馬慶祝《羅馬條約》簽訂60週年。該條約是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起點。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於前一天(24日)在梵蒂岡接見了歐洲領袖,談及統一、團結、尊重生命和家庭、基督徒的根源、保護工作和青年、接納移民等主題。 教宗回憶1957年當時簽訂《羅馬條約》的情境:「那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希望、激情與擔憂的日子。」他表示,建立歐洲的想法包含著人類的形象和責任,而人類具有福音友愛的酵素,以及數千年來人類始終對真理和正義的渴求。 教宗其後又談到基督宗教對歐洲的重要性:「歐洲文明始於基督宗教,少了它,尊嚴、自由和正義等西方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將變得不可理解。」他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歐洲的靈魂即使在今天依然保持統一,因為大家除了共同的起源之外,都秉持同樣的基督徒價值觀、人性價值觀。例如:人的尊嚴、對正義和自由的深切感情、勤奮、主動精神、熱愛家庭、尊重生命、容忍、渴望合作與和平。這些都是歐洲的重要特徵。」 教宗談到目前的危機,強調這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同時指出歐盟現時面前的挑戰,而這些現實中的問題,都能在歐盟之父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我也已經說過,即以人為中心、積極團結、向全世界開放、追求和平與發展、向未來開放。因此,我們不僅要聆聽個人的要求,也要聆聽社會和組成歐盟各族人民的要求。」 教宗因而強調,歐盟首先要成為人的團體、人民的團體,以作出團結之效。同時,教宗又說明要向青年人開放、投資家庭、尊重良知和公民理想、為生兒育女的機會提供保障、捍衛生命;歐洲就能重新找到希望。
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在這主日,禮儀讓我們繼續反思基督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的圖像,就是祂就是被舉揚的那位,並是我們藉以獲得永生的那位。主題方面,今天的重點是:天主的慈悲。讀經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默想這主題。首先,天主的慈悲是豐碩的;緊接着,是天主的慈悲將把我們舉揚;最後,我們藉着被天主的慈悲所舉揚而領受天主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