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1-8 在將臨期第二主日福音中,馬爾谷福音直接了當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作為開宗明義,緊接著以曠野中使者若翰,作為前驅與準備,聆聽天主藉著若翰在曠野對我們的聲聲呼喚,「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以回應上主日福音的「警醒」。 曠野荒野為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是一個熟悉的處,代表著荒涼寂寞與黑暗不只是我們喜愛的,但曠野卻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生存的感受,如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一切似乎都成為商品,暴力黑暗橫行,懷疑剝削遮蔽人性,生活就變得空洞、荒蕪、放縱、與缺乏信任及歸屬感;大環境的顛波起伏,使人不確定、缺少安定感。這樣的內心曠野壓迫著我們、令人不安。
Day: December 9, 2017
【聖言啟航】曠野之路
Photo credit (來源:路透社)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被稱為《第二依撒意亞》的部分(即四十至五十五章),當中反映的,是大約在主前537年間已於異鄉巴比倫流徙五十餘年的猶太人團體心中的希望。在巴比倫帝國被波斯打敗後,新的(波斯)皇帝居魯士准許被巴比倫流放異地的各族人民各自回到自己的祖家。「二依」的任務,就是要說服他的猶太同胞回到耶路撒冷。 先知宣告,無論是甚麼罪招致五十年前(主前587年)的流亡巴比倫,以色列民所受的苦難已足夠抵罪有餘。現在,儘管曠野難越,但上主會親自帶領祂的子民回家。先知告訴耶路撒冷,要親眼看著上主引領祂子民回鄉,好像牧人引領羊群回棧一樣。
【速食哲學43】甚麼是內部感官?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到現時為止,我們仍在探討人的不可預測性。正如上文所說,在解說它以前,有一些事情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我們會先解釋動物和人的感官感知的過程。 上星期我們探討了外部感官的認知行為。但我們在經驗中也能察覺,認知行為不只有外部感官,還有內部感官(參閱《神學大全》第1集,第78題,第4節)。 不論動物或人都能區分每個外部感官的特定感知,也能結合不同感官的感知和辨別這些感知是來自同一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