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已講論了「超越特徵」是形容存有的方式,使我們能說任何存有是一致、真、善、美。我們也談論了存有存在不同的程度。存有的程度暗示一致性、可知性、可取性和可悅性的不一。事物的存有的程度越高,它便更容易知道,和更值得知道。它也是更好,值得我們愛上。它也是更值得我們欣賞,因它能帶給我們更多喜悅。
換句話說,存有間是存在等級制度的。故此,在我們可知的真理中,可愛的善事物中和可欣賞的美(好)事物中蘊藏著一個秩序或等級制度。
在等級制度中,那些高於其它存有的是(較下面的)更為可知。在蝴蝶和大理石之間,我們能知道更多有關蝴蝶的事情。在人類和小狗之間,人類有更多可發掘之處。這也說明了一些存有是更值得我們知道的 。而當中有一位更是值得所有人知道:至高無上的存有。再者,我們有限的理智永遠不會止於認識祂,即便是在天堂。因為那裡的驚喜永無止境。
同樣,存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善:一些存有較其它更值得追求。貓和細菌之間,貓較細菌更值得追求,人較車更為可愛。我們當中有一位更是值得我們追求和愛的,更甚者,值得被眾人所愛:至高無上的存有。當我們軟弱的人性理智發現更多有關祂的事宜時,我們對祂的愛也會隨之增加。
我們對真理和善所說的也能應用在美方面,但我們也必須意識美不但需要我們運用外在的感官,還需要運用理智。因為有一種美稱為內在美,是我們的眼睛無法察覺的。我們的理智會幫助我們,第一次看見一些不太美的事物時,其內裡其實是真正的美。我們也會從這世界或身邊的事物發現美的等級制度。而當中更是有一位是最令人喜悅的:至高無上的存有。按教宗本篤之言,將自己投奔到祂的懷抱中,是「至高無上的滿足」(在希望中得救 Spe Salvi, 第12點)。
再者,身邊的真理、善、美存在不同的程度驅使我們自己也需要建立內在的制度或秩序,好讓我們認識、愛和欣賞至高的真理、善和美。我們需要在生命中建立先後次序,因為次序決定我們如何把精力分配到日常生活的事項中,花多少時間,付出多少努力和要犧牲才得到它。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耗盡,為事情而擔憂,但結果是,擔憂並沒有甚麼意義可言!我們慣於把自己圍繞在凌亂的事情中,奈何到最後我們又不需要它們,這是因為在我們的頭腦和心中充斥著很多凌亂的事情。
秩序之美德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先後次序的好習慣,把瑣碎的事情和重要事情分門別類,把真正要處理的事情和突發的奇想分開。我們要知道和提醒自己,我們為一個比自己大的存有,更大的真理、更大的善、更大的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