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16】 不容忽略的「小詞不當」和「大詞不當」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談論三段論證的第二法則。

第二法則。(二)前提內不週延(即特稱)的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週延(全稱)。看不明白?其實它不難被明白的。

例如,如果我們在前提中談論「一些狗」,在結論我們不能談論「所有狗」。在日常的用語,這被稱爲「輕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在技術層面,它稱為小詞不當的謬誤大詞不當的謬誤。那到底我們跌進了那一種謬誤呢?

首先,讓我們憶我們學過的四種命題。

A是全稱肯定命題,例如:「所有人都是哲學的愛好者」(uS + pP);

E是全稱否定命題,例如:「所有人都不是哲學的愛好者」pS + pP(uS – uP);

I是特稱肯定命題,例如:「有些人是哲學的愛好者」uS – uP(pS + pP);

O是特稱否定命題,例如:「有些人不是哲學的愛好者」(pS – uP)。

現在我們解說一個大詞不當的例子(P):

所有貓是動物。(A: uM + pP)

一些狗不是貓。(O: pS – uM)

一些狗不是動物。(O: pS – uP)

如欲分析三段論證,最好始於結論。

第一條問題是:在「一些狗不是動物。(O: pS – uP)」一句中,它的小詞或主詞(S,意謂Subject)是甚麼?答案是「狗」。

下一個問題:在「一些狗不是動物。(O: pS – uP)」一句中,它的大詞或謂詞(P, 意謂Predicate)是甚麼?答案是「動物」。

第三條問題:在結論中,那個詞項是全稱?「動物」。

為甚麼「動物」是全稱?要知道,結論是特稱否定(O)命題。在特稱否定命題中,它的小詞或主詞(S)是特稱,但謂詞(P)是全稱。按以上例子,「動物」,即結論的大詞或謂詞是全稱。

那問題在那裡呢?以上所見,在結論中,「動物」這大詞或謂詞是全稱,但在大前提【所有貓是動物(A: uM + pP)】中的「動物」,卻是特稱。

這就是大詞不當的例子,因為大詞「動物」在結論是全稱,在大前提只是特稱。我們不能在大前提談論「一些動物」,然後在結論就跳到「所有動物」。清晰嗎?

現在,我們解說小詞不當的一個例子:

所有老虎是哺乳類。 (uP + pM)

所有哺乳類是動物。(uM + pS)

所有動物是老虎。(uS + pP)

這次有甚麼錯呢?這次詞項也是「動物」,但「動物」是小詞。在結論,「動物」這小詞或主詞是全稱(我們在講論所有動物),但在小前提中,「動物」是特稱(我們只是講論一些動物,然後在結論跳到「所有動物」。這謬誤稱為-小詞不當。

現在,看看以下兩個例子,找出它們屬於那一種謬誤。

所有好市民是愛國的。

所有好市民是科學家。

所有科學家是愛國的。

===

所有熱狗是快餐。

沒有漢堡包是熱狗。

所以,沒有漢堡包是快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