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子汶
聖老楞佐堂上主日(4月30日)舉行敬禮病人之痊聖母大禮彌撒,邀請到本澳首牧李斌生主教主持彌撒。李主教以當天的主日讀經和福音,指出很多人都有外在、甚至內在的病。
李主教首先指,很多有病的人都會有著一個苦難,但這些苦難都是天主的容許下而發生,「凡是天主容許的,一定對於我們、對世人的得救有益處的。」他解釋,天主通常都給予我們磨難和鍛鍊,讓我們的信仰能更堅強,好能更依賴天主,也別經常以為靠自己的力量便能得救。
李主教又指,身體上的病,只要謙虛地去求醫、謙虛地去休息,盡量找醫生求醫便能痊癒;但有另一種病會被多數人忽略,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病,「(今日)福音中兩位門徒也有這樣的病:不是身體上的病,反而更嚴重的:有一種心靈的病、十分難醫,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病了。」
他續指,兩名門徒因為以人為的眼光去看所有發生的事,因而臉帶愁容,即使耶穌在他們中間,眼睛已被世俗之事蒙蔽了,以致認不出耶穌,「當耶穌與他們講話,耶穌更說出他們的病,就是無知,『無知的人啊!你們的心為何如此遲鈍!』」李主教稱,現時很多教友都分別患有「無知」、「遲鈍」和「蒙蔽」了這三種病;同時,教友們很多時都不夠謙遜去承認、更不夠時間去檢討自己的這些病,從而遠離信仰、遠離天主。
「有些新教友領洗後半年而已,經已沒有無回教堂。因為大意、因為善忘,而患了失憶症,他們忘記了自己曾學過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日日如是地過,並以人為的眼光去看。」他說,若持續這樣,不論新教友還是已領洗多時的舊教友,這種病會令我們忘掉超性的眼光,當遇到生活上、社會上種種的難題時,便會如福音中的兩位門徒一樣,面帶愁容。
李主教稱,現時有很多原因能讓我們面帶愁容,「我們很多時都會因為一種小事而感到不快,甚至『失憶』:忘記我們是基督徒、忘記天主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忘記基督每一秒都臨在於我們中間、忘記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喜樂;為何我們認不出祂?」
這是教友們很常見的病,但主教指教友不應灰心,因為讀經中已給了我們醫治的藥方,「首先,重新學習道理,就是要幫助自己不要那麼快便失憶。」他建議教友每天閱讀聖經,甚至參與一些有關聖經及教理的課程,又建議堂區舉行「再慕道班」,希望能幫助防止教友的失憶情況,「以閱讀聖經來醫治無知。」
第二個藥方,便是「請耶穌住下」。主教指,每天閱讀福音之餘,也要將所閱讀到的福音帶到祈禱當中,這就是請耶穌與我們在一起,「每天都要抽時間、拿著福音來祈禱。福音就像一個Google Map,當我們迷失時,我們便要打開它。迷失了嗎?你打開它找尋,便能找到。」另外,邀請耶穌住下的意思,也就是要參加彌撒,勤領及妥領聖體,實實在在地讓耶穌住在我們的舍下,讓祂醫治我們的無知、遲鈍。
最後一個藥方就是作福傳、作耶穌基督的見證。主教解釋,將我們所看得到、說得到的事,與別人分享,從家庭、朋友開始,說出我們的信仰,「說關於看到的福音,及祈禱中的得著、神父所說的道理、及所感受到的東西,與他人分享。不過,若不祈禱、不讀福音、不參加彌撒,是不能做到福傳這一步。」
李主教最後又勉勵在場教友,指時下的人都太忙,忙到連耶穌出現在身邊都不知道,又認為常見的病(無知、善忘、對信仰的冷淡),很多時都無計可施、無藥可救,因為患病的人連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被生活拖著走。因此,他鼓勵教友多透過聖母,特別是病人之痊聖母,讓我們在每天的祈禱與省察中檢討,讓我們心靈的病也能獲得痊癒、找到喜樂:「我們是人,我們要以我們的靈性帶領著我們每一天的生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是喜樂的。」
彌撒後,李主教帶領著教友舉行病人之痊聖母像出遊,期間誦念玫瑰經。遊行後返回聖堂,並播出一位患病姊妹的分享,主教又為在場的病人灑聖水降福,最後恭送聖體到聖堂新興建的朝拜聖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