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聖家學校舉行本學年感恩彌撒
(本報訊)聖家學校全校師生、修女於5月13日(星期一)在學校操場舉行花地瑪聖母瞻禮暨感恩彌撒,並感念2009年於學校外所發生的一場火災,災後絲毫無損,被認為是得到聖母的保佑,逃過一劫。當天彌撒邀請鮑思高慈幼會周伯輝神父作主祭,為該校師生舉行隆重而神聖的感恩彌撒。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聖灰瞻禮、新春、四旬期禮儀及守齋之安排
CN/2/002/2018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聖灰瞻禮、新春、四旬期禮儀及守齋之安排(修訂版) (1) 聖灰瞻禮 (2月14日):該日當守大小齋,守齋之規定,請參閱以下「有關守齋之規定」。 (2) 年初一 (2月16日 四旬期內的星期五):當日寬免守齋之規定,須舉行「中華聖母」瞻禮彌撒,經文請參閱「天主教澳門教區瞻禮小冊子」。 (3) 聖灰瞻禮後星期六 (2月17日):當日須舉行「耶穌五傷」慶日彌撒,經文請參閱「天主教澳門教區瞻禮小冊子」。 (4) 年初三 (2月18日):當日須舉行「四旬期第一主日」彌撒,「候洗者甄選禮」則由各堂區自行安排。 (5) 年初一至年十五期間的星期五:豁免守小齋,但仍鼓勵教友作適當克己和善工。 有關守齋之規定 基督徒生活中的其中一項要務是補贖,即透過悔罪和克己實踐皈依。悔罪首先是一種信仰行為,目的是愛和皈向天主,否則就僅是形式主義而已。 為使整個教會集體遵守共同補贖,教會規定「補贖日期」。在此期間基督信徒應以特別方式專務祈禱,實踐虔誠、慈善和愛德的工作,並藉更忠信的盡本身的義務,棄絕自己。在普世教會內,「補贖日期」為全年每周星期五及四旬期。「補贖」包括大齋、小齋或其他可取代之的行為。 甲、 當守大小齋的日子:聖灰禮儀日及耶穌受難日。(*) 1. 所謂「大齋」是指每日只許飽食一餐,但其餘兩餐可略進簡單樸素食物。 2. 所謂「小齋」是指教友放棄取用熱血動物的肉類食品,而只進食樸素粗淡食物。 乙、當守小齋的日子:凡遇星期五,教友必須守小齋,除非該日適逢教會的慶節(即「節日」及「慶日」)或由教會鑑定後批准一些中國重要的民間慶節。 1. 在四旬期內,教友應先得本堂神父允許,方能以別的善功或祈禱去取代小齋。 2. 在四旬期外,教區當局已批准教友可特別用祈禱(如:拜苦路、念玫瑰經、聖經誦讀、參與彌撒等)或施捨(按每人能力捐獻給聖堂、慈善機構或摒棄過度消費等)去取代小齋。 丙、守大、小齋規則的年齡: 1.為小齋──信友由年滿十四歲起當守小齋; 2.為大齋──凡年滿十八歲,但未達六十歲,必須守大齋。 附註:牧者及家長應確保那些不受大小齋規定所限的人,能領會悔罪的真正意義。 丁、身體孱弱、患病者及孕婦等免守以上大小齋規定。 謹藉此敦請各教友,應在星期五發揮克苦、淡薄精神,避免在是日──尤其在四旬期的星期五──大排筵席或組織豐富餐會,以符合教會在星期五的齋戒傳統。 (* 2018年2月14日聖灰禮儀日;3月30日耶穌受難日) 特此公告 教區秘書長 馬嘉道神父 二零一八年二月七日
【信仰.書情】城市音樂研究的思考與啟示
讀戴定澄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文:申雨恬 在戴定澄教授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一書中提到:「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作品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不是一時一地偶然的產物,而是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時空下的必然。」澳門作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匯聚地,承載了「西樂東漸」、「中樂南移」的「紐帶」作用。戴定澄教授於此書(以下簡稱《澳門天主教音樂》)中,以歷史學與音樂人類學的視野納入區域觀的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展開深入研究。本書尊重歷史真實性與事實性,清楚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和事件,這是對城市音樂研究的必要嚴謹態度。其結構相對獨立又連貫統一,新穎之處在於以「交響曲」的曲式將內容分為四個樂章,從澳門天主教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二十世紀禮樂創作特點、二十世紀澳門教區外來作曲家及其作品、本地教父及教徒的禮儀音樂創作、專業作曲家及其作品四個樂章,以「循序漸進」的音樂發展趨勢拉開帷幕。 一、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 《澳門天主教音樂》一書將目光聚焦於「音樂人事」——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以有溫度的歷史敘述和「敘事性」的描述文字,通過事件線索串連成一個個「小故事」,而非簡單的材料堆砌。本書對作曲者的描述相當豐富,並與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發展脈絡緊密結合,先從三位風格各異的外來作曲家(神父)在澳期間對天主教音樂創作詳細介紹,由於其文化背景不同,音樂創作也呈現了多樣性(精緻的複調對位、浪漫風格、現代風格等)。三位神父均在聖若瑟修院擔任教職,某種意義上,展現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多元發展的時代特徵,同時奠定了澳門天主教音樂歷史的重要基礎。進而引發本地作曲者(神父)及教徒的宗教音樂信念,文中列舉大量在聖若瑟修院學習的神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此前三位神父的教導,為澳門天主教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在華人地區較為罕見的天主教音樂創作群體。隨着時代和宗教音樂的發展,通過「新一代」專業作曲家林樂培和黃卓威先生的禮樂創作,使得天主教音樂在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除了對作曲家的詳盡闡述外,此書還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有關採訪、照片圖片、作品譜例等),作者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疏理和羅列,以例證的方式證實了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珍貴價值。單從作曲者的論述角度,並不足以客觀具體地表現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深遠意義,作品的目錄簡介和研究分析更能夠反映作曲者當下的感觸與情感表達,「……在顯示出區神父學院派技術的同時,亦反映出他對宗教生活在內心的虔誠意念和相應的豐富感受。」以文中舉例區神父的三樂章鋼琴作品《澳門景色》為例,通過音畫的形式注以神父對澳門的情懷及天主教的虔誠信念展現在大眾視野面前。三個樂章描繪了三幅富有中國情懷的澳門風景畫,同時也是對天主教音樂在澳門的景象與場景的真實寫照。「從一定意義上講,作品同時也反映出澳門這個城市所特定具有的、對東西不同文化之交融所能提供之特定環境的性質。」在作者對《澳門景色》細緻分析下,發現區神父跳脫歐洲傳統宗教禮儀音樂的創作思維,結合中國傳統音樂五聲調式與不同宮系統轉調手法,創作了具有中國語言風味的創新音樂作品,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西音樂創作思維融合作品的成功與澳門的多元化視角,也體現了區神父對澳門的由衷熱愛。由此可見,作者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並不單單停留在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表面分析,更多地是挖掘作曲家背後的真實所感。 二、以「宏觀」與「微觀」為支撐點 「澳門宗教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是一項兩種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天主教音樂作為文化「橋樑」,搭建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從十六世紀天主教音樂的萌芽,到二十世紀天主教音樂的創新發展,致使澳門佔據了「西樂東漸」、「西學東傳」的源頭位置之一。這與早期外國(神父)作曲家對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和貢獻密不可分,以潛移默化地觀念形式滲透進了本地作曲家的創作思維,從而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 如果說戴定澄教授所作的《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研究》是澳門城市音樂總體化之作,那《澳門天主教音樂》就是澳門城市音樂獨特學術領域下的縮影。由於天主教的西方地域文化共性,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在澳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色彩區」,能夠使其成為澳門重要特徵之一的原因來自於澳門地區對文化的包容性,使其不斷融合、創新和發展。所以說,華人地區「西樂東漸」的起點在澳門,澳門中西音樂交流融合的起點正是天主教音樂。早前在中國內地也有天主教活動的影子,但由於歷史與觀念等因素,並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群體,在內地更不可能看見「信徒禮拜合唱彌撒曲」的景象。澳門天主教音樂發展離不開大批外來和本地神父及信徒的文化傳承,從「微觀」的視角將目光聚焦於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與作品,更能夠揭示澳門地區的文化內核及本質。 結語 澳門自開埠以來,始終秉持着包容的態度尊重音樂文化的多元性,以「和而不同」的創新理念向前發展。戴教授的天主教音樂研究,從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探究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擴展」、「深化」與「自覺意識」的趨勢發展,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通過「宏觀」與「微觀」的雙重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及其作品細緻研究,以此延伸到對東西文化觀念的傳播與融合性體現。因此,城市音樂研究不僅是「表象」研究,社會在發展,城市在變化,音樂且在不斷更新,我們不僅要挖掘音樂的獨特歷史背景,更要找尋獨特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微觀」探究,從而擴展至「宏觀」的城市化音樂發展,亦在強調關注到城市音樂研究的全球觀念和大局意識,以此引申到其他學術領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