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子汶
約10年前,伴隨不少澳門人成長的青洲聖若瑟教區中學(下稱聖中),因校舍與聖若瑟大學校舍合拼而被拆卸重建。經過多年的等待,聖中的新面貌終於誕生,聖中亦終於「回家」,新校園將於下學年(2017-2018年)正式啟用。適逢剛過去的校慶,聖中第六校候任校長喬樹勇(Samuel)接受《號角報》專訪,講解新校舍之餘,更講述了來年聖中第六校的新計劃。

哲學教育理念 培育學生緊隨校訓
校舍面貌雖變更,但聖中的精神並不變更。聖中在遷回新校舍後,會繼續本著「己立立人」的校訓,培育學生德、智、體、群、美的發展。喬校長說:「我們希望能帶出一套理念、一套哲學。校訓『己立立人』是我們的本志,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己立),藉此帶動他人達至共同的目標(立人)。透過藉著這個方向走,在「己立立人」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學術能力和領導才華。」
同時,為了減輕學生的家庭負擔,聖中來年加入政府的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簡稱入網),讓各界的學生能接受良好教育。按照入網後的規定,每班人數只能容納25至35名學生。按照每級4班、全校共24班的數字,預料未來發展,全校將有800人左右。
重開英文部 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新校舍將會迎來新氣象。同是聖中校友的喬校長表示,第一步將會重開英文部,希望在學生的語言方面能有重點的發展:「我們將會在英美聘請外藉老師,去提升學生的英文水平。」他認為學生的英語能力是他們將來升學和就業的重要技能,學校會盡可能提供環境和條件,讓有興趣的同學,就讀新的英文部。
喬校長指,英文部會在來年先於初一和高一推行,,最初會需要4至5名英語外籍老師,待上了軌道後再加聘10多位,並推行至整個中學年級。曾於美國留學的喬校長期望,在英語外籍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從「寫」和「講」這兩方面做起,「因為我覺得他們能在這兩方面,對同學的幫助將會最大。這並不是說,『聽』和『讀』不著重,但希望能在『寫』和『講』提升的前提下,帶動到其他兩項的提升。因為聽、讀、講、寫四方面一齊催谷會較困難,因此希望能先在講和寫這兩方面做一個突破。」
創新教育方式 助學生更易學習
在教學方面,喬校長也期望能在進駐新校舍的同時,推出不同的創新教育模式:「例如在科學課,我希望能夠有理性探究科學的精神,不是只坐在課室裡計公式、不能只靠死記,而是希望同學能自己探究,培養出探究的興趣。」他建議老師能以一些實例作切入口,將書本的知識融合於生活上一些自然現象,如透過考察、認證,去讓學生真正把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效率和記憶。
喬校長強調要將課本知識「活學」,並且「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少學生在畢業後是否記得中學時期的知識,往往取決於當時的教學模式,因此,喬校長十分期望聖中的學生能在較生活化的環境中學習,而非『填鴨式』的學習。對周邊環境有一個觸覺的話,才能觸發到同學的學習興趣,繼而影響學習的成效。」他又說,作為老師若只教書本上的知識,老師自己都會覺得悶,所以鼓勵老師搜集多方面的資料,去豐富自己的教學。
被問到會否有一套指引給老師,來跟從這套教學模式時,喬校長不建議有太多的規範:「我對老師沒有一個形式上的要求,亦不會定一些規定給老師。首先,我會信任老師的專業程度,我深信他們有這方面的能力與知識。我會與他們說我想實行的大方向,但當中的細節要如何執行,我會交給他們自由選擇。」他笑稱自己將會常出現於教員室,並採取多交談與多溝通的方式和老師接觸,讓職員慢慢知道他是一位有何要求的校長。
至於宗教科方面,喬校長希望教區屆時能安排一位校牧,來協助管理宗教科目和帶領一些牧靈的工作,甚至推動一些輔導的工作。他表示會投放資源在宗教小組上,如宗教科、德育科老師的培訓和網上資源等:「我希望宗教小組可以帶領同學的靈修與德育。可以通過一些活動,甚至一些輔導的過程中,同時帶領同學在靈修及對宗教的興趣。」

毗類大學 互惠互利
對於兩個校舍(大學與中學)相連在一起,喬校長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我會好好利用與大學毗鄰這個環境,來商討一些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可以邀請大學一些老師或教授,來與我們的老師作一些培育;甚至大學的老師來與我們學生客座講課或演講,特別在社會、商業、科技、國際趨勢方面的一些知識,讓學生知道現時社會的狀態,無形中擴闊他們的眼界。」
此外,亦期望能與大學達成一個協商,讓成績優異和好學的學生,嘗試參與大學的一些課程,為高中生爭取到大學旁聽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大學上課的模式,同時能提供多一個渠道讓學生知道日後出路,及對他們選擇主科有幫助。


如欲了解更多聖中六校的資訊,可按此瀏灠聖中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