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故事】中華聖母瞻禮在澳門

保定東閭中華聖母堂

陳思穎

每年的農曆大年初一,我們都聚集上主的聖殿,慶祝「中華聖母」瞻禮。

其實,就只有澳門的天主教會在農曆年初一那天慶祝「中華聖母」瞻禮,其中有歷史的來由……

「中華聖母」(如圖),是河北省保定城南東閭村大聖堂內供奉的東閭聖母像。東閭是河北省清苑縣的一個村莊,在保定城南四十華里的位置。1900年拳禍之亂時,在華的外籍人士及本地的基督徒成為義和拳的攻擊目標,而在東閭這個地方,相傳聖母顯現,保佑了當地的天主教徒,使他們安然無恙。事後,教友們為感念聖母的庇佑,在村的中央建造一座哥德式的聖堂,成為華北著名大聖堂之一,並由主任司鐸任神父(Giron)聘請一位貞女繪了一幅聖母抱耶穌畫像,名為「東閭之后聖母像」,供奉在祭台背後的牆壁上。

幾年之後,任神父調離,法藉傳教士雷孟諾(P. Flament)接任本堂神甫,他聘請一位旅居中國的法國油畫家改繪東閭聖母像。該像設計原則如下:1. 聖母身穿中國皇后服裝,穿戴珠翠金冠,坐在寶座上,使中外人士一見,即認可有中國皇后的華貴氣派。2. 聖母帶慈祥面容,頭戴皇冠,以表示聖母為天地之元后。三˴聖母手抱耶穌,而耶穌穿著中國太子服飾,雲鞋錦袍,頭戴金冠,站在寶座左側,以表示天主之母的地位。在供形的頂端以中文由左至右書:「天主聖母東閭之后,為我等祈」。這幅油畫於1908年完成。

1924年6月18日上海全國主教會議後,教廷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帶領與會的全體主教,發表了「奉獻中國於聖母頌」,將全國奉獻於聖母,同時共同選用一張東閭聖母像作為「標準中華聖母像」。所選定的聖母像為:此後,每年的聖母無原罪瞻禮,全國各聖堂一概舉行奉獻禮。194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應我國蔡寧總主教之請求,頒定「中國之后」慶節,並批准東閭為中國的國家朝聖地。(注:有其他資料顯示,「中國之后」慶節是於1937年由教宗庇十一世所頒定。有關資料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考據。)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1965年)及教會日曆改革後,台灣主教團於1973年呈請聖禮部批准「中華聖母」瞻禮改在母親節前夕舉行,即五月第二主日前星期六。
而在澳門方面,由於1974年4月25日的「葡國鮮花革命」,葡國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並將澳門主權交回中國,而中國同意澳門仍暫由葡國管治,所以當時的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而「澳門海外省(Província Ultramarina de Macau)」則變為「澳門地區政府(Governo do Território de Macau)」。這就是當時澳門的政治形勢,而澳門教會因應政治形勢的改變也作出變動,又由於教友人數在澳門屬少數,同時商業頻繁,不宜太多公眾假期,故此,當時澳門教區主教高秉常主教(1976-1988年在任)重新調整瞻禮,將某部份的有圈瞻禮(當守瞻禮)調整為無須當守的瞻禮,或移至主日舉行,好讓教友有機會慶祝,例如耶穌升天節(復活後四十天)、聖體聖血節(當時有聖體遊行)、聖母升天瞻禮(八月十五日)及諸聖瞻禮(十一月一日)等。而當時林家駿副主教建議保留一個聖母的瞻禮,經過堂區神父開會通過,決定保留「聖母無染原罪」為有圈瞻禮。同時另有神父提議,在中國人的農曆新年伊始慶祝「中華聖母」瞻禮,將一年托管在聖母的蔭庇之下,就正如陽曆一月一日慶祝「天主之母」瞻禮,一年伊始把來年奉獻給聖母。經主教及神父們的商議並通過,遂呈請教廷聖禮部,批准每年的農曆大年初一,澳門的教會特別慶祝「中華聖母」瞻禮。

上文提及的「有圈瞻禮」,是一個通俗的名稱。數十年前的「瞻禮單」,上有陽曆、陰曆及星期,而守當瞻禮日以圈表示,大瞻禮則以雙圈表示,以方便不識字者,故有「有圈瞻禮」及「雙圈瞻禮」之稱。一年中有四個雙圈瞻禮,稱為「四大瞻禮」:聖誕、復活、五旬節及聖母升天,至今,內地的教會特別隆重慶祝「四大瞻禮」。

當時的瞻禮單是由望德聖母堂印製的,「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成立後,由該機構承繼此項工作,後來,此項工作再交予主教公署,先後由教務統籌處及教區行政處負責。今天,我們在堂區買到的,是教區出版的「聖教月曆」,再不是以前的「瞻禮單」,所以,我們不再見到「單圈」和「雙圈」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