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故事 – 聖奧斯定堂與苦難善耶穌遊行

在澳門中區的崗頂有一座已被列入世遺的聖堂,從前的澳門人稱之為「龍鬆廟」,但今日都是叫它的正名「聖奧斯定堂」的了。

時光倒流到1586年11月1日,三名西班牙籍的奧斯定會士來到澳門,他們就是萬方濟 (Francisco Manrique)、德廸高 (Diogo Despinal) 和杜尼古 (Nicolau Tolentino)。他們買了一間長33尺,闊13尺的木屋,並在那裡展開傳教工作。不過這間木屋真正位於哪裡,歷史並沒有記載。三年後的1589年,雖然當時的葡萄牙已落入西班牙人手中,但國王仍下令西籍會士把奧斯定會院交給葡萄牙人管理,而這些葡籍會士亦於1597年把會院遷到崗頂的現址,修建一座以聖寵之母為主保的聖堂及會院。早期的聖堂還是很簡陋的,僅是以木及簑(蓑)草搭成。澳門記略對奧斯定堂有以下的記述:「龍鬆廟在澳西北,初就圯,或覆之以簑,鬅鬆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眾神之,恢崇其制,乃呼為龍鬆廟。」對於所謂廟鐘不擊自鳴,我們只能說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很不幸地,奧斯定會在18世紀捲入了中國天主教史上有名的「禮儀之爭」,他們站在宗座特使鐸羅宗主教 (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 的一邊,亦因此與澳門政教當局產生極大矛盾。為了這個原故,果亞總督於1717年禁止奧斯定會神父在澳門傳教並把他們驅逐出境。不過四年之後,當鐸羅宗主教的遺體運往羅馬之後,事件宣告平息。1721年,葡王若翰五世命令將聖堂及會院交還聖奧斯定會,同時著令市議會每年贈與該聖堂八十両銀作資助。另外亦向教廷推舉了兩名奧斯定會士為主教,他們分別是澳門的德主教 (D. Eugénio Trigueiros, O.S.A.) 以及北京教區的陶來斯主教 (D. Francisco da Purificação, O.S.A.)。德主教是於1727年12月7日在奧斯定堂祝聖為主教的,而陶主教則在1734年死於澳門並葬於奧斯定堂內。

根據記載,聖奧斯定堂曾於1728年、1814年和1825年重修,而聖堂的今貌亦是在這段期間由原來的巴洛克式改為新古典式建築。

不過奧斯定會再次在19世紀成為保皇黨和立憲派之間政治鬥爭的犧性品,終於在1835年9月12日,奧斯定會會士完全被驅逐出澳門,而政府亦充公了會院及聖堂。對於聖堂,他們可能出於尊重沒有佔用,但對會院所在的小屋,則改變了用途。1855年,會院改作陸軍醫院之用。到了1893年,為了開辦利宵中學(Liceu de Macau),該會院改建成學校,著名的葡國詩人庇山耶 (Camilo Pessanha)和日本通慕拉士 (Venceslau de Morais) 便是該校的第一批老師。

至於聖堂,1872年的一場大火把主祭台及祭衣房等部份地方燒毁。而負責每年舉辦苦難善耶穌善會有見及此,向政府申請接管該聖堂,並承諾修葺損毁部份。政府於1873年1月28日訓令將聖堂交由苦難善耶穌善會管理,但該善會只在1887年4月17日才完成改建工程並正式接管奧斯定堂,一直至今。

苦難善耶穌(大耶穌)聖像遊行

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與及前一晚,奧斯定堂都會舉行俗稱大耶穌的苦難善耶穌聖像遊行,並吸引到大批教友參加。這一盛事差不多是與奧斯定堂的歷史一樣悠久了。根據記載,三百年前的1717年,由於奧斯定會會士被逐出澳門,該年便沒有舉行遊行。很奇怪的是那一年澳門發生了大飢荒,很多外教人認為這是因為激怒「神靈」,竟然請求兵頭下令那個背負木頭的人出遊,而所有使費由他們負責。

著名的十九世紀澳門史學者龍思泰 (Anders Ljungstedt) 曾說過:「我們從喜樂的遊行 (即聖安多尼聖像遊行) 轉談到一個最莊嚴及悲傷的遊行。十字主日──這是從遊行時的旗幟所顯示的旗號判斷出來的──代表著從外教的社會轉變到基督宗教。贖世主由耶穌的聖像代表:祂穿著紫袍,頭帶剌冠,背負十字架,單膝跪在一個擔架上,並由八個城中有名望的人抬著巡遊。主教、神職人員、兵頭、高官、貴族、軍人以及所有天主教徒,深深受到這一幕造物主用祂神聖的犧牲與人類的修好所感動。一群身穿天使衣服,背帶薄紗翅膀的小童,拿著迷你型工具,象徵著去釘十字架。這次遊行差不多行遍整個城市,最後停在聖奧斯定會院的聖堂內。」

關於早期遊行的路線,澳門史學者布力架 (José Maria Braga) 曾據口述得出以下的路線資料:苦路第一處為主教座堂,然後是仁慈堂,玫瑰堂,白馬行醫院,但繼後的一處有了一點分岐,一說是嘉思欄修院處,另一說則是近西街處 (今美麗街),但很可能是自嘉思欄修院被改為兵營後取消,而轉到近西街,然後是南灣街,山水園的奧斯定會院,後改於聖老楞佐堂門前,最後一處是回到奧斯定堂。這是近百年的遊行路線,到今天除再沒有仁慈堂的苦路外並未有很大的變動。

奧斯定堂內的墓碑的愛情故事

奧斯定堂的正祭台右邊牆上有一塊墓碑是這樣說的:「在這骨箱內藏有華瑪利 (Maria de Moura e Vaconcelhos) 和她女兒依搦斯 (Ignez) 的骨灰,以及她的夫君古爾露 (Antonio d’Albuquerque Coelho) 的右前臂骨,是他任職帝汶總督時於1725年回澳時安放於此的。」
不過,經過認真的研究過後,這塊碑石及骨箱原先並不是在聖奧斯定堂,而是在嘉思欄修道院聖堂,但當該修道院於1865年被政府收歸國有後才轉移到奧斯定堂來。

但這些主人翁又是誰呢?原來此中有著一段愛情故事的。男主角就是後來成為澳門第卅四任總督的古爾露 (António de Albuquerque Coelho)。

話說1706年,年方廿四的步兵上尉古爾露被派到來澳門,期間認識了華瑪利,並愛上了她。但要注意的是她那時只有七歲,一個小女孩而已,如以現代人眼中看來,這真是有點不倫的孌童愛情,但在三百年前,人們卻可接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兩年後的1708年,他重臨澳門時,與他同船來的一個叫做羅亨利 (D. Henrique de Noronha) 的貴族亦愛上了小瑪利。姑勿論這三角戀如何發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華瑪利是一個由外祖母撫養的孤女,不過父母親遺下了一筆為數不菲的財產。
那年代三角戀的最佳解決方法是什麼呢?武力。

1709年6月30日,古爾露與年僅10歲的華瑪利及在她家人一片反對聲中訂婚。同年8月2日星期五 (參文德泉蒙席資料),古爾露騎著馬來到嘉思欄花園附近的時候,突然一名黑人向他開了一槍,不過沒有命中。於是,他便立即策馬去追拿那黑人,但走到近西街附近時被那兇手逃脫了,他只好走回修道院去。冷不提防在南灣街的一間大屋,亦即是現在的公教中心舊址的地方,再有人從窗口向他開了一槍,並打中了他的右前臂,而這次的兇手正好就是他的情敵羅亨利。當他跑到嘉思欄修院門口時,已不支倒地。兇手羅亨利立時藏身到板樟堂的道明修院,以及再轉到媽閣附近宗座特使鐸羅宗主教的大宅內躲藏。因為宗主教作為教宗特使是有豁免權的啊!

另一方面,古爾露受槍傷的右臂不斷惡化,而澳門的醫生竟一籌莫展。19天後,一艘英國輪船來到澳門,船上的醫生經過診斷後,認為手臂已壞死了,必須要立即切除才可續命。古於是問未婚妻的意見,而她說就算他沒了雙腿,她也是要嫁他的。1710年8月22日,他們在嘉思欄小堂結婚,那時候她只有11歲。他們的女兒依搦斯於1712年2月出生,但七天後夭折。其後在1714年7月20日,誕下次子,但今次更不幸,華瑪利11天後因產後失調而死。同年12月,古離開傷心地離開澳門去了果亞。後來於1718年重回故地並當上了第34任的澳門總督。而在1722年至1725年調任帝汶總督,任滿時來澳,並把亡妻及女兒遺骨及他本人的右臂骨的骨箱放於嘉思欄聖堂內。後來,嘉思欄改作兵營,該骨箱移到聖奧思定堂至今,可謂「今日亦然」吧!

【註】《號角故事》內容由本報考據已知的中文及外文歷史資料編纂而成。參考資料因版面關係不贅列出,尚祈諸賢多予指正,不勝感荷。
【責任編輯】余漢釗,葉家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