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宗方濟各第四十九屆世界和平日文告(2016年1月1日): 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一)

教宗方濟各

1. 天主毫不冷漠!對天主來說,人是重要的,天主是不會放棄人的!在新一年的開始,為世上的每位男女、每個家庭、每個民族和國家,以及各國政府元首和各宗教的負責人的未來,我想以我深深的信念、豐厚的祝福和平安的善願,藉希望的記號,來陪伴大家同行。事實上,我們有望在二零一六年,見證我們堅定而有信心地,在不同層面,致力於成就公義以及為和平的工作。的確,這既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的工作。和平乃天主的恩賜,卻託付給所有的人,因為他們都蒙召去實現它。

守護希望的理由

2. 不少戰事和恐怖主義的行動,及其令人悲痛的後果:綁架、基於種族或宗教的迫害、權力的濫用,標誌著去年的開始和終結,並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增長,情況令人痛心,足以使我們稱之為「零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在展望來年的時候,過去數年以及去年的一些事情,促使我再一次呼籲大家不要對人的能力失望,尤其不要對人藉天主恩寵的幫助,去克服邪惡以及不向無奈接受和冷漠低頭的能力失望。我所指的事,就是在關鍵的時候,人類以超越個人私利、袖手旁觀和冷漠的心態團結互助地工作的能力。

在這些事之中,我想特別提及為推動世界領袖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所作的努力。該峰會是為尋求新的方法去應對氣候改變以及保護地球──我們共同的家──的福祉。這又指向之前的兩件全球性事件:一)在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譯按:埃塞俄比亞首都]舉行的峰會,以求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籌措資金;二)聯合國採納2030永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目的為在該指定年份前確保所有人都能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特別是世上的窮人。

2015年,為教會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尤其因為它標誌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兩份文件公佈五十週年。該兩份文件非常有說服力地表達出教會與世界的團結互助(solidarity)感。教宗若望廿三世,在會議開始的時候,想把教會的窗戶打開,使教會與世界之間有更多開放的、暢通的溝通。那兩份文件──梵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成了對話、團結互助和陪伴的新關係的徽章,這新關係乃教會想為人類引入的。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宣言中,教會已被呼召與非基督信仰的宗教開放對話。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牧民憲章中,由於「今天的人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尤其是貧窮人的和所有受苦者的,也是基督追隨者的喜樂與希望、悲傷和憂慮」【1】,教會想就有關世界的各種問題與人類家庭建立對話,作為團結互助和互敬互愛的標記【2】。

以相同的角度,藉著慈悲禧年,我想邀請教會去祈禱和工作,為使每個基督徒都能使其謙卑的及對別人的受苦感同身受的心發展成熟,能夠宣揚慈悲,並能為慈悲作見證,能夠去「寬恕和給予」,去「為那些活在人生最不可思議的邊緣的人」敞開心懷,「這些邊緣很多是由現代社會所創造;而不要跌進那使人蒙羞的冷漠之中,不要跌進那麻木心思以使之不能發現新奇事物的守舊因循,不要跌進那破壞摧毀的犬儒主義之中」【3】。

相信人類有因團結互助,因明白到他們自己是彼此相連並互相依存的,並心存那些最脆弱的成員以及要保護大眾福祉而共同行動的能力,是有許多原因的。這份心存共同的責任以及團結互助感,乃手足之情和群體生活的基本召叫的根本。成就人之為人的乃是尊嚴和關係。這些是天主意願人擁有的,並存在於身為受造物的我們與我們的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中。因此,我們對他們有一份責任,並與他們一起因團結互助而行動。一旦我們離開這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少了點人性。因此,冷漠是人類家庭的一大威脅。所以,隨著我們邁進新的一年,我想邀請每個人覺察到這事實,以戰勝冷漠、贏得和平。

冷漠的一些形式

3. 我們肯定的是,冷漠的態度,使人封閉心胸,置別人於不顧;使人關起雙眼,讓他周遭一切消失於視野之中;使人閃身躲開,以避免被他人的問題所觸碰到。冷漠是個遍及歷史每個時代的人類特性。然而,今時今日,它已遠遠超出個人的層面,達致一個全球性的幅度,產生了所謂「冷漠全球化」的現象。

在人類社會中冷漠的首個徵兆就是,對天主的冷漠,對別人和對天地萬物的冷漠也是由此而來的。這是一個錯誤的人本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加上相對主義的和虛無主義思想,所引致的嚴重後果。人認為他是自己的、他們生命的和社會的來由;他認為他能自給自足,目的不只是要取代天主的位置,而是要完完全全地擺脫祂。結果,人便認為,除了自己之外,他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因而宣稱人只擁有權利【4】。針對人這錯誤的自我理解,本篤十六提醒我們,無論是人或其發展,都無法給予他其存在的最終意義【5】;在他之前,保祿六世就已說過:「若果不向絕對存在的那位敞開心懷,不承認那給予人生真正意義的召叫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人本主義」【6】。

對別人的冷漠則有不同的面相。有些知識淵博的人,他們聆聽電台,閱讀報紙或觀看電視節目,但他們卻是不冷不熱的,幾乎對一切習以為常的:這些人只是模糊地知道折磨著人類的悲劇,但覺得事不關己,並沒有活出感同身受。這就是那些知道事情的人的心態,他的目光、思想和行動,都只以自己為目的。很不幸,雖然我們自身的時代見證了資訊的暴增,但這並不意味著問題會更加得到人們的注意,除非懷有一個因團結互助精神而一直對世界敞開的良知【7】。相反,資訊爆炸可能導致人對其飽和感到麻木,並在某程度上相對化了不同問題的嚴重性。「一些人簡單地責怪窮人及貧窮國家的問題,作出不當的推論。他們又聲稱他們找到的解決方法就是一種可鎮懾他們、馴服他們和使他們不受傷害的『教育』。假如被社會所排斥的人看到在許多國家中,無論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當中的政府、商界和各類機構中根深柢固的社會癌症──貪污賄賂──不斷增長時,情況則更令人憤慨」【8】。

在其他情況中,冷漠以對身邊的事物──尤其對那些身處遙不可及地方的人與事──缺乏關注來表現出來。有些人選擇不聞不問,刻意不去了解,然後只顧自身福祉而活,對正在受苦的人的痛苦呼號充耳不聞。幾乎在察覺不到的情況下,我們已變得不再懂得甚麼是感同身受,尤其是別人的慘況。我們根本沒興趣去關心他們,就好像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我們毋須負半點責任去幫忙,一切與我們無關【9】。「當我們一切安好,感覺舒適時,我們當然地忘卻別人(這是天父永遠不會做的),我們對他們的難題、他們的痛苦和他們所遭受的不公義漠不關心……那麼,我們的心就墮進冷漠之中:當我相對地安好和舒適時,我忘卻了那些不幸的人」【10】。

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共同的家中,我們不能不關心她的健康,這正是我在《願祢受讚頌》中嘗試做的。水和空氣的污染,對林木恣意的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也常是人對其他人、事和物冷漠的結果,畢竟萬物是彼此相連的。尤有甚者,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也影響到人與其他人之間關係【11】,更不要說那些膽敢在其他地方作一些他們在祖國卻不敢作的事的人【12】。

在這些及其他情況下,冷漠尤其導致自我封閉以及對一切人與事漫不經心,最終促使人與天主、與別人和與天地萬物之間失去和平。

【信訊恭譯】
【1】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喜樂與希望》牧民憲章,第1段。
【2】見:同上,第3段。
【3】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4-15段。
【4】見:教宗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通諭,第43段。
【5】見:同上,第16段。
【6】《各民族的進步》通諭,第42段。
【7】「隨著社會日漸全球化,它使我們成了近人、鄰居,但它卻不會使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單靠理性,雖然能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並建立其在公民社會中的共存,但它卻無法建立手足之情」(本篤十六,《在真理中的愛德》,第19段)
【8】《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60段。
【9】見:同上,第54段。
【10】2015年四旬期文告。
【11】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92段。
【12】見:同上,第51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