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以「言、行、理」服務社會人群及教會

專訪信德團體張士江神父

葉家祺

來自河北的張士江神父曾就讀于瀋陽修院、佘山修院和雅典耀大學東亞牧靈學院,並為國內教會先後成立了出版機構(信德社、「信德報」)、慈善機構(定漢基金、進德公益、進德老年之家)和學術研究機構(信德文化研究所、信德文化學會)。本報早前曾就信德團體如何協助地方教會以(言、行、理論)「三位一體」發展理念來服務社會人群及教會的經驗專訪過張神父。

另外,關於中梵關係,張神父持樂觀態度,認為隨著中梵關係的改善不但有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和中國教會的發展,而且還會有益於兩岸關係和大陸與香港關係。他建議澳門教會多與內地教會展開交流合作。今將以上訪問內容一併發表,以饗讀者。

首先請張神父介紹有關成立「河北信德社」和創刊《信德報》的發展歷程。
為回應中國教會文字牧靈福傳的發展需要,在1991年4月和9月,我們先後為大陸教會成立了一個出版機構(今信德社),創刊了《信德報》。

初期,我們以重印傳統聖書和翻印港台教會已出版的靈修及神學著作為主。之後,我們開始邀請和鼓勵包括國內神長教友在內的華人作者積極參與創作、翻譯和編著具有梵二思想與靈修氣息及修院教學急需的各類叢書。在港澳台教會的合作和協助下,信德社已將中文簡體字版《每日禮贊》、《天主教教理》、《聖教法典》、《感恩祭典》、《青年教理》和中英文對照《新約全書》等重要工具圖書在大陸付梓。目前,我們正在排版校對簡體字版的《每日誦讀》。

從雙月到月報,從雙周到今日的週報,《信德報》的內容質量、版面大小及頁數方面都有逐步提高、發展和調整。在平面媒體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後宗教界較早發行的一張教會報紙,並作為基層教會「豐富信仰生活的園地」和海外教會「瞭解中國教會的窗口」之一,《信德報》一直廣為各地神長教友所喜愛訂閱的。我們曾經歷過兩個發行高潮:即1999年的57000份和2008年的61000份,一度成為當時「全球華人讀者最多的中文天主教報紙」。

現在回首看,我們與兄弟教會及出版社分別印行的圖書報刊曾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時中國教會的急需,也影響過一兩代人。
大陸教會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有各類報紙18份(教區14份,堂區4份)和23份不同的刊物。

你們的互聯網媒體《信德網》和「信德微信」是紙本媒體的延伸嗎?
對,「信德網」在1999年底註冊域名,2000年初開始網絡服務。最近十年網絡媒體對包括教會報刊在內的平面媒體衝擊很大。因此,處身於日新月異的網絡時代,教會必須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用新媒體宣講聖言,謀求轉型發展。在平面媒體的基礎上,信德同仁目前正在嘗試通過新媒體為神長教友們提供服務。最新的「信德網」微信服務(微信號爲:faithweekly1991)是在2015年7月26日正式推動的。

其後,信德團體為什麼成立進德公益?你們是如何運作的?
當年我們曾遇到過來自社會和教內的雙重壓力挑戰。這讓我認識到,一條腿走路不穩,兩條腿走起來才比較平穩。讓宣講和踐行同步而行,也適合國情。

在通過文字宣講聖言的同時,我們發現中國也急需愛德見證。為回應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發展需要,我們于1997年成立了社會服務機構──進德公益,堅持不分區域、信仰、種族和性別的原則,倡導和奉行「篤行仁愛,踐行信仰」的宗旨。

記得1997年秋天德蘭修女去世。她在多元文化和多種宗教及發展中國家——印度的成功服務經驗,讓我和團隊深刻認識並體會到愛德見證的力量。德蘭修女的見證堅定了我們在大陸加強愛德服務的信心。

有沒有一些例子?
例如進德老年之家已經收養照顧了60多位無家可歸者。目前更多教會老人院也向無家可歸者打開了大門。

雖然至今大陸沒有正式明愛機構,但從1998年至今,進德公益和各地教會一直在大陸攜手做明愛的救援工作。無論大陸任何一地發生大災難,進德公益都會與境內外神長教友攜手通過當地教會、社會和志願者展開合作賑災。我們感恩教宗本篤十六世通過進德公益為大陸南方水災、四川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和甘肅泥石流先後捐獻總計18.5萬美金。教宗方濟各上任後,每遇中國發生災難,聖父不但馬上為中國災區祈禱,而且還慷慨捐獻,如前兩年教宗方濟各通過進德公益為四川雅安和雲南魯甸先後捐獻3.5萬美金和5萬美金。方濟各教宗總是用同情、愛心和祝福與中國人民同行。

在服務過程中,我們均以專業化、透明化和制度化的原則來管理和實施項目,財務實行年度審計制度,捐款通過《進德通訊》和進德網全部公佈。

經過多年努力,進德公益逐漸獲得了社會和教會的理解及接納,目前已註冊為基金會。

國內很多教區也很重視社會服務工作。近年來有20多家教區社會服務中心或基金會先後成立,數家境外教會慈善機構也在大陸設立辦公室或在有關部門備案。

除了區域性和教區性社會服務機構之外,大陸教會從改革開放以來成立了很多慈善服務實體,如診所、殘嬰院、老人院、愛滋病關愛中心等,還有八十多位修女在麻風病康復機構服務。這些愛心回應在中國為福音做了美好見證。

與「進德公益」平行工作的還有一個叫「定漢基金」又是什麼呢?
為走專業化的道路,我們參考普世教會傳統將公益慈善事業與教會項目分開。我們堅持做愛德奉獻時,不附加任何條件,只強調篤行仁愛、踐行信仰和見證福音。因此,我們將原「聖召暨教育基金」更名為「定漢基金」,主要負責牧靈項目。這樣既保證了社會各界為緊急援助和社會發展等項目的捐款可以專款專用,也保證了為牧靈福傳和聖召陶成的捐獻也可以專款專用。希望定漢基金今日可以為內地教會,日後也可以為海外有需要的地方教會分享愛心資源。

那麼,你們為什麼又成立信德文化研究所及信德文化學會?
一九九八年我曾應邀在國外和國內參加過兩個學術研討會。在與中外神長和教內外學者們的交流中,我深感正處於恢復發展中的大陸地方教會亦應顧及學術研究,擁有研究機構。雖然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和十年動亂的打擊,我們地方教會與學術界有很大距離,但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儘早起步,努力追趕。經過兩三年的準備及嘗試,二 ○○一年信德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逐漸展開了與學界及宗教界的合作交流,並發行不定期學術刊物《信德回顧》。

為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力度、更廣泛交流及擁有一個合法適合的身份,2012年「河北信德文化學會」註冊。

我們成立學術研究機構的目的是為回應中國社會和教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填補內地教會在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嘗試從教會和社會兩個層面研究基督信仰及其思想文化,推動中國教會本地化進程,為教內外學者及各界朋友提供探討、研究和交流的學術平臺。

信德團體的三種服務展現了三種不同的社會需求…
過去這些年來,我們主要從教會文化事業、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和學術研究三個方面,見證信仰,適應社會,服務人群,樹立形象,同時也宣傳、推動和弘揚了信仰價值觀和公益慈善文化及基督文化。如此,逐漸形成一個以報刊宣講,以仁愛見證,以研究探索「三位一體」的發展服務理念。簡單來說,我們嘗試以言(傳媒言論)、以行(實踐行動)、以理(理論探討)來服務、奉獻和發展,嘗試回應中國社會和教會的發展需要。

能請張神父分享一下你對中梵關係的意見?
多年來,我一直強調改善中梵關係的重要性。因為一旦雙方建交或關係獲得改善,那麼為中梵雙方、為中國教會、爲地方上的政教關系、爲(大陸與台灣)兩岸關係、爲(大陸與香港)兩地關係、爲世界和平都將有益。

這些年來中梵間的「陰晴」關係一直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會及社會。雖然這樣的影響不是絕對的,但有時也是很明顯的。例如,伴隨著中梵關係的改善,一些長期以來讓地方政府和地方教會頭疼的難題將會迎刃而解。這不但有益於中國教會的發展,也有益於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中梵關係需要改善。改善是指變得友好,不對抗,不對立,建立對話平台,有問題一起面對,協商討論。當然這需要相互多接觸,相互了解對方,理解對方,幫助對方,釋放善意,也相互接受對方的善意。雖然目前雙方難以在一夜之間達成建交協議,但只要能夠建立信心,能用智慧和真誠進行友好平等的對話溝通,避免傷害,相信逐步建立互信和友誼,那麼正式建交就只是時間問題了。當然即使建交了,雙方可能還會有分歧,有不同認識和主張,但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在全球化及合則雙贏多贏的時代,合作發展是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當前中梵雙方分別在全球經濟和社會正義及倫理道德等不同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隨著中梵關係的不斷改善,對雙方和國際社會都會帶來機遇和祝福。

如果澳門教友想認識中國教會多一點,你有什麼建議?
多年來,澳門教會和修會團體曾為大陸教會幫過很多忙。大陸神長教友一直銘記在心。

澳門教友可以嘗試在國內不同的地方多作福傳交流,深入基層教會。

大家經常訪問過的一些大城市,只是大陸的一部分,並非大陸的全部面貌。廣大的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教會、家庭和個人還需要大家的關心幫助。顯然,用愛心與中國教會同行是一個好方法。最近幾年大陸一批批平信徒成為了一些基層教會的福傳骨幹和重要力量。他們的成績值得肯定,他們的經驗也值得推廣,有必要和他們相互交流磋商。當然也希望更多修士修女和神長教友們有機會與澳門教會不同團體或堂區及教區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編輯】梁美儀

02. 楊祥泰主教(右二)、張士江神父(左二)、林國貞副主任(左一)、舒南武副主任(右一)為進德公益牌匾揭幕
02. 楊祥泰主教(右二)、張士江神父(左二)、林國貞副主任(左一)、舒南武副主任(右一)為進德公益牌匾揭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