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梁展熙
不少人提出,今天的福音選讀──耶穌首次預言死亡、耶穌斥責伯多祿(谷8:27-38[9:1?])──是整部《馬爾谷福音》的中心和高潮。的而且確,以上說法是學界都認同的主流觀點。不過,如果只從這觀點來讀今天的福音選讀,就未免失卻了《谷》的深度。
這深度,就在於重點。在讀按《谷》所載的耶穌生活的這片段──尤其在禮儀中讀到──的時候,我們會側重於伯多祿一方面『成功』認出耶穌是默西亞,但另一方面卻接受默西亞真面目『失敗』。我也同意,這也是《谷》的訊息之一。可是,我並不認為這就是《谷》訊息之全部。尤其是,我們要意識到,禮儀並沒有讓我們聽畢耶穌的整段話。沒錯,某程度上說,禮儀斬斷了耶穌的發言。讓我們一起把耶穌的這段話聽完:
「… 36 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生命*,為他有什麼益處?37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生命*的代價?38誰若在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時,也要以他為恥。」
在繼續談下去之前,先看看附有「*」號的名詞。乍看之下,大家定會覺得很奇怪:怎麼不是「靈魂」,而是「生命」呢?問題是,這個字的希臘原文是「ψυχή」(音:psychē),也就是今天「心理學」(psychology)、「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字源。可以說,「ψυχή」所指的,是人存在的心理、精神層面,相對於人的物質存在(=可觸摸的軀體)。從字源上說,「ψυχή」應該來自動詞「ψύχω」 (psychō, “I blow”),「噓氣、吹氣」。無論如何,至少「ψυχή」是指一種非物質的存在,是一種任何生命,無論人抑或動物,一旦失去了它就如沒法運作的血肉一般的東西。換言之,就是指「生命」本身。事實上,《思高》所譯谷8:35中的「性命」,原文就是「ψυχή」。當然,一個字不一定只有一個解釋,所以把它譯作靈魂,理論上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在這段話中,既然耶穌一直在談論的,是生命得失的問題。那麼,我認為把「ψυχή」一字一直譯作「生命」,更為合適。事實上,天主教聖經葡語譯本之一的《Bíblia Sagrada – Difusora Bíblica》,就在這段話中把「ψυχή」一直譯作「vida」(=生命)。
我特意提出這點,是因為這不純粹是個翻譯的問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每當我們聽到:「背起十字架追隨耶穌」,我們百分之一百會以靈修化了的角度來理解「十字架」一詞:我們自身的歷史、身處的人生困境、生活上的難題,甚至各種本來就要負的責任。可是,對於一般古時生活在羅馬帝國的人來說,是具體而且常見的死刑工具。再者,對成書於主曆七十年左右的《谷》來說,雖然身處耶路撒冷之外(大概在羅馬,但亦有可能在加里肋亞或敘利亞的安提約基亞等),但對當時耶城被羅馬軍圍困斷不會一無所知。按猶太裔記史人若瑟夫(Josephus, Jewish War, XIX)所載,在羅馬軍圍城日子,不少耶路撒冷居民因糧荒而被迫出逃謀食。一旦被羅馬軍捉住,先要被迫反抗。待體力全消後,會在被鞭打,並且受盡各種酷刑,最後釘在圍城牆上的十字架上,以收震懾耶城內人心之效。據若瑟夫所載,被釘之人,一天至少五百人,多則有八百餘人。無論數字上有否誇大之嫌,但至少,我們可以想像,在主曆七十年前後的日子,在耶路撒冷內的人,只要舉目一望,盡皆上有受刑而死的人的十字架。這些畫面,相當住在羅馬帝國其他地區的人也不會懞然不知。十字架,絕對是死亡的代名詞。
既然十字架的真相是如此血腥,無怪乎伯多祿會望而卻步,並諫阻耶穌。的確,要得天下(這似乎是伯多祿的想法),先要保住性命。所謂:留得清山在,哪怕無柴燒。或者,伯多祿是看不到,死亡之後有新生,而且這新生,是有行動力的生命。也許,這就是天人之別。從天主的角度,就可在死亡中看到新生,看到力量。或者也是因為明白門徒心亂,為安撫他們,《谷》中耶穌才又補充了9:1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