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厄里叟與納阿曼的故事,是今天讀經一的主題。但禮儀由於牧民的需要而只能把這故事截段,所以大家若有時間,最好應翻開聖經,把這故事細讀一番。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段敘述,讓我先說明一下在納阿曼在走到約但河浸入河水之前所發生的事:究竟何以這個外邦人會想到去求見這位以色列民的先知,尤其是何以他會贈送一大批貴重的禮物(列下5:5)。納阿曼希望厄里叟單單用說話去醫好他,但厄里叟卻要求他在約但河中浸浴。雖然文中沒有明言,但厄里叟的用意明顯就是要表明,把人治好的,並不是厄里叟他自己,而是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透過約但河水把人治好(見7節)。納阿曼這位軍官,儘管氣上心頭,卻慢慢學會了聽從。既得治癒,致謝的時間自然到了:納阿曼再次向厄里叟奉獻有如獻給皇家的禮品。然而,厄里叟卻斷言謝絕,因為出手醫治的其實並不是他自己,而是天主本尊。不過,這段落最觸動人心的結尾還有後頭:得到醫治的,不單只是他的皮膚病(癩病),還有他在軍事力量上的自大。納阿曼在康復後,謝別厄里叟之前,請求要帶一些以色列土地的泥土回到敘利亞,好能在他自己的家鄉——敘利亞——朝拜上主,以色列的天主。此外,納阿曼提前致歉在先,因為他身為國家軍官,他有些時候不得不要去朝拜敘利亞神——黎孟;厄里叟於是回答他說:「你放心去罷!」。換言之,於此,厄里叟體諒他的困難,天主會看得清他的真心。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在以色列代代相傳的信仰傳統中,不乏天主彰顯大能的事蹟。今天的讀經一,即梅瑟藉他手下的領軍若蘇厄大勝阿瑪肋克人(以色列民世仇之一)的事件,即為一例。打仗期間,只要梅瑟握着「天主的棍杖」,在戰場上方高舉雙手,以色列就處於上風。但當梅瑟雙手下垂時,以色列就陷於劣勢。於是,梅瑟的隨從便把一顆大石移過讓他坐下,讓他不那麼費力;再由亞郎和胡爾托高梅瑟雙手,直到日落。那時,以色列民一方已取得決定性優勢。文中並沒有說明梅瑟高舉雙手的姿勢本身的意義是甚麼:為以色列祈禱;祝福以色列;還是在詛咒敵方。無論如何,既然梅瑟是天主的使者,那麼他的姿勢很明顯是讓天主的大能在這場仗中運行。這姿勢甚至代表着天主自己才是這場仗的司令。高舉雙手的姿勢本身,就表明了梅瑟與至高天主之間的關係。正如在答唱詠中聖詠作者所頌讚的:「我舉目向聖山仰望,我的救助來自何方?我的救助來自上主,祂創造了天地萬物」。
文:梁敬之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及認可督導 「你們應彼此協助背負重擔,這樣,你們就滿全了基督的法律。」(迦拉達書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