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s
全球第一所中國公學的聖家堂重新向公眾開放
(梵蒂岡電台訊)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國公學聖家堂(Chiesa della Sacra Famiglia dei Cinesi)上週三(20日)重新向公眾開放。這座聖堂經過近120年棄置後再一次成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樑」。當天上午,200餘人出席揭幕典禮,其中包括那不勒斯總主教塞佩(Crescenzio Sepe)樞機、那不勒斯第一市區醫院主任馬里奧.福倫扎(Mario Forlenza)、坎帕尼亞大區主席溫琴佐.德盧卡(Vincenzo De Luca)、意大利主教團華人牧靈協調人孔賢明神父,以及多位華人神父修女。
南韓教會建立亞洲朝聖網絡 協助推動區內新福傳
(天亞社訊)南韓天主教徒正建立亞洲朝聖網絡,以貢獻這片大陸的福傳。 「首爾大教區殉教者顯揚委員會」計劃在未來三年訪問22個國家以建立網絡,分享牧靈朝聖的經驗,並透過朝聖地及相關活動推動新福傳的方法。 委員會4月訪問了泰國他雷暨農勝總教區、清邁教區和緬甸仰光教區,以啟動這項目。 泰緬兩國雖然擁有佛教的文化背景,但其天主教歷史根基深厚,而且與韓國教會亦有重要的關係。 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巴泰勒米.布呂吉埃(Barthelemy Bruguier, 1792-1835)主教1831年任韓國首位宗座代牧前,他在1828年任泰國的暹羅助理代牧。 在泰國和緬甸追尋外國傳教士步伐時,韓國代表團就緬甸教會的歷史和未來訪問了身兼仰光總主教及亞洲主教團協會主席的貌波(Maung Bo)樞機。 委員會4月下旬訪問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城教區及新加坡總教區同在巴黎外方傳教會聖范世亨(Laurent Imbery, 1796-1839)主教的傳教路上。 聖人於1821年在檳城任總修院教授。他隨後轉往新加坡,成為當地首位傳教士。當他1839年前往韓國時,朝鮮王朝正大力迫害天主教。他於同年受酷刑,斬首致命。1984年,他為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103名韓國殉道聖人當中。 該委員會將在9月邀請全亞洲的主教、司鐸和天主教青年參與韓國朝聖周。他們將參觀當地的聖地並行走首爾的朝聖路。 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2月的宗座信函中,強調朝聖地的重要性,稱朝聖地可以成為重新發現自我的地方,找到為更新所必須力量之所在。表單的頂端 他亦強調朝聖地不止代表福傳的地點,也可以在當今社會的新福傳中發揮作用。
【利瑪竇】(6) – 傳教士的番僧身份
文:段春生神父 如同聖方濟沙勿略在日本曾遇到的身份認同問題一樣,利瑪竇神父在肇慶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沙勿略在鹿兒島時,曾被當地的和尚認為是印度來的僧人,是「天竺宗」。同樣,利瑪竇神父最初在中國也被視為天竺的僧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是從耶穌會在遠東的傳教中心——印度的果阿(Goa)來到中國。那時,中國和日本都稱印度為「天竺」,而印度又是佛教的發祥地。所以從印度果阿而來的傳教士,很容易被認為是佛教的一個支派,甚至連中國的佛教徒也這麼認為的。但羅明堅神父和利瑪竇神父卻要努力擺脫僧人這一身份,要還原天主教傳教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