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評論:生命教育在宗教科目中的意義

陳玉葉

生命教育是為提升和豐富人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所進行一系列教育活動,以拓展個人的生命和生活方式為其根本目的。其主張為強調思索個人自我肯定及生命存在的意義;注重人際相處及尊重別人的價值性活動;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為整合「知情意行」的教育。

世界各地都已經開展了有關生命教育的教學活動。舉例說:澳洲的生命教育是以健康及疾病預防為主,主要為了預防濫藥、暴力及愛滋病等問題而安排的教育活動及內容;台灣以推導及培養珍惜生命的價值觀為主,目的主要是預防校園暴力和自殺;英國的生命教育也是以個人健康為主,主要是為了預防吸毒;美國的生命教育則以生死教育(Death Education)為主,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正確的態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日本則倡導「餘裕教育」,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熱愛其他生命,預防青少年自殺;新西蘭是以照顧身體為主,目的是要建立學生自我尊重,拒絕技巧和認識健康生活的好處。當中共通的地方是:世界各地的國家都以生命教育為一個培養素質公民的一個手段。因此,生命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元素。
生命教育在澳門可以算是仍然在起步階段,目前各方仍在整理規劃。政府方面,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舉辦過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計劃。由台灣生命教育學者紀教授負責該課程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分理論,到台灣參觀及取經,再回澳在學校實踐。計劃以種子形式在澳門各校推廣。當中亦有一些學校校長了解到生命教育的理論,活動充滿了對生命的讚美。最後,認為適合該校的辦學理念會在學校中試行生命教育,以加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及珍惜生命。而這些學校多以宗教背景學校為主,當中亦有不少天主教學校。因為生命教育中理念中指出主宰(不同宗教對這個觀念會有不同的解釋,天主教中理解為天主)確實存在,使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都有了完整的說明及無可懷疑的歸依性。也因此指出自我的生命與天地間的生命的關係,就是有限走向無限的關係,生命中最基本的渴望及特質,才得以完整的實現,生命中的目的才可以達成。這些理念與天主教的理念也是一致的。故天主教學校可以運用生命教育在日常的教學中,特別是宗教科目這一門靈性的科目上。
宗教科討論及教授的內容會特別涉及有關生命等靈性上的問題,對教師來說,講授有關生死的問題都會有一定難度,會出現怎樣教授都不理想,或令學生在思想上出現偏差。倘若教授得宜,學生會加深及明白天主對我們的愛,並進而珍惜自己的生命。筆者贊成在宗教科中引入生命教育,因為生命教育目前已經發展出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教材,加上網上資源很多,可以供老師使用和合併宗教內容來供學生學習,也是一個對宗教科內容互補及提供不同比照的方法。
最後,筆者建議學校在使用生命教育的內容時,可注意以下幾點:
1. 在使用生命教育網上資料時,應了解這些資料的真確性及是否適合澳門的學生,特別留意當中內容在不同地域時存在的文化差異。我們知道,不同地區對生命教育的目標都有不同,所以他們制作這些生命教育資源時都會加入自身的教育目標和文化背景,以加強教學效能和歸屬感。但是,這些內容未必適合澳門學生使用,嚴選生命教育的資料非常重要。
2. 生命教育中自會涉及宗教的教學內容,這當然包含很多不同的宗教,學校應就自身的宗教背景來選擇,亦要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宗教,也應指出宗教與生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因為宗教是一個生活和心靈的教學,是生命中的修養,所以應讓學生知道宗教在生命的意義。
3. 不同的年級所用的教材也有不同,而且教學目標也有不同,所以在教授生命教育時,應就澳門學生的心理和身理發展,再配合社會變遷而設計教學活動,不應照搬其他地方的教材。再者,生命教育是生活教育,所以內容上必然與地區和年齡有所不同。
4. 當學校推行生命教育時,每間學校應該會碰到自身的難處,而局方立場是希望澳門擁有多元的教學和公平性,加上局方亦設有生命教育導師的培訓,現在又有學校勇於嘗試。因此,教育暨青年局更應加強支持推動生命教育的學校並推廣它的好處,讓更多學校認識生命教育,並與校方,老師,學生與家長等不同持份者一同協商,在了解及珍惜生命的共同目標上讓生命教育與宗教教育一同發展,完善學科的目標,政策及內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