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瑜
現今澳門發展一日千里,城市的生活節奏急速,龐大的遊客量考驗着小城的旅遊承載能力,五光十色的賭場背後,突顯的是樓價物價高企的問題,市民的生活其實並不如表面所看到的風光,澳門人曾經引以為傲的悠閒舒適,亦早已消逝無蹤。所幸的是,遍佈於城市各處的文物,成為填補心靈的良藥,一幢幢美輪美奐的建築,靜靜訴說着小城迷人的故事,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喘息的空間,於漫步澳門街的同時,得以尋回內心最深處的平靜。
從事澳門歷史研究及文物推廣工作將近三年,一切的起點,源於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大學的時候,跟隨宗教史老師寫作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正是聖保祿學院和教堂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自此,對澳門歷史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更成為文物大使,肩負推廣文遺的重任。猶記得第一次向遊客介紹牌坊歷史及其上的雕刻時,那種能夠學以致用,將積累的知識分享給別人的喜悅,至今依然難以忘懷,亦正正因為這份使命感與滿足感,促使我走上了屬於自己的「文物之路」。
二零一四年,有幸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共同編撰《澳門文化遺產導賞指南(貳)》,本書以媽閣為核心區域,分設八章,重點向讀者介紹媽閣廟、海事及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四圍、內港、聖地牙哥炮台、南西灣及主教山等景點。編書過程無疑是辛苦的,無論是編者還是主筆,各有自己的工作或學業需要兼顧,當別人節假日外出遊玩時,我們相約在圖書館看書,在餐廳開會討論,到景點作訪談及考察,忘我的付出,是源於對小城的愛,對文物的情,以及藏於心底的那份傳承文化的熱誠。字裏行間所流露的,是對往昔的追憶與現今的記述,期望透過自己的文字,帶領大家重回昔日的純樸小城,將蓮島獨特的一面推介給讀者。
《指南》的出版目標與學術著作、歷史研究類書籍不同,它以青年看待人、事、物的獨特角度,引導讀者認識和欣賞小城的文物。通過訪談,記錄受訪者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書寫平凡人眼中的澳門;通過考察,筆者與文物景點親身接觸,將所見所聞以及過程中遇到的趣事,配合嚴謹的資料理據,呈現給讀者細閱。文物與人共生,每次交往都是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在同一個景點,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故此每一次的拜訪,皆會有不同的收獲。書籍的面世,滿載着每位參與者的努力,我們共同在媽閣紫煙下見證信仰的虔誠;在嚤囉兵營憶記軍人立下的汗馬功勞;在鄭家大屋懷緬學術巨著的誕生;在四圍感受小城濃厚的人情味;在內港尋找海水留下的印記;在炮台回首昔日的峰火歲月;在南西灣細味濠鏡的歐陸風情;在主教山獨享最清幽的時光。這一切一切,都成為團隊堅持下去的動力,除了獲得知識的增長和文筆的鍛鍊機會外,我們更在過程中充實了自己的人生。
回憶,追溯往昔;文物,述說舊事;歷史,觀古鑑今。新書的面世,是一個里程碑,日後的延續,仍靠你我共同參與。文物彷如繁囂鬧市中的一片淨土,在守護這份安寧的同時,期望每位有志之士在研究的道路上,勿忘初衷,將自己所得的成果與別人分享,從而讓全澳的市民以及到訪的遊客,皆有機會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以及感受小城的文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