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聖熱羅尼莫「對我們21世紀的基督徒來說,始終富有現實意義」。為此,西方教會在這位偉大教父逝世160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發表了一封牧函,題名為《熱愛聖經》(Scripturae Sacrae Affectus)。這份對聖經的熱愛,正是聖熱羅尼莫「通過他的生命和作品留給教會」的遺產。「孜孜不倦的學者、翻譯者、注釋聖經者、高深的鑑定者、熱情傳揚福音的人、細膩詮釋聖經的人、熱血且有時激烈捍衛基督信仰真理的人」、苦修而頑強的獨修士,以及靈修指導專家:這就是聖熱羅尼莫。
國際 World
意大利聖堂遭蓄意破壞 聖體、聖母像被褻瀆
翻譯及整合:周嘉穎 (綜合報道)意大利西西里卡爾塔尼塞塔的聖亞加大堂(Sant’Agata)9月22日下午被人闖入破壞。當地警方拘捕兩名男子,分別是20歲的薩爾瓦托(Nisseni Giannone Salvatore)和25歲的勞爾(Naselli Alessio Pio Raul),涉嫌故意破壞及偷取聖物。
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全文:《跟耶穌基督一樣,被迫逃難》
年初的時候,在給各國派駐教廷外交使節團成員的講詞中,我曾經指出,國內人民流離失所造成的悲劇,正是我們當代世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各種衝突和人道緊急危難的情形,由於氣候變遷而更加嚴重,使得流離失所的人數與日俱增,並影響到那些原本已經身處極度貧窮的人們的生活。當中有許多國家經驗到上述各種景況,卻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架構,供應流離失所者的需要。」(2020 年 1 月 9 日) 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與難民事務處,發行「針對國內流離失所人民指出的牧靈方向」文件(梵蒂岡,2020 年 5 月 5 日),旨在啟發並鼓勵教會在此一特殊領域所進行的牧靈工作。 基於以上各項原因,我決定將本文告獻給離失所的人民,致力撰述其令人震撼而又痛心的境遇──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造成的全球性危機,如今景況更加惡化,經常不為人所見。事實上,這次危機帶來的衝擊是如此重大,所造成的處境是如此嚴峻,而地區範圍又廣大,因此影響許多地方的人道緊張局勢,使數百多萬人身處的困境顯得無關重要,以至於緊急救援行動紛紛延後,在國家政治議程淪為最後的考量。然而「此時,我們不應該選擇遺忘。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危機,不應該使我們忘記許多給無數人帶來痛苦的其他危機。」(《致全城及全球》文告,2020 年 4 月 12 日) 鑑於在 2020 年所發生令人痛心的諸多事件,儘管這份文告是專為國內流離失所的人民所寫,我卻希望它也涵蓋所有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至今仍顛沛流離、遭人遺棄、排擠和拒絕的人們。 我想從啟發教宗碧岳十二世撰寫《被流放的家庭》宗座憲章(1952 年 8 月 1 日)的聖家圖像開始說起。在逃往埃及的路途中,幼童耶穌與祂的雙親共同經歷了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的悽愴命運,「充滿恐懼、不安和不適(參閱:瑪二 13~15、19~23)。不幸的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數百萬的家庭,因親歷其境而感同身受。電視和報紙幾乎每天報導難民的消息:他們逃離飢餓、戰爭和其他重大危險,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尋求安定而有尊嚴的生活」(《三鐘經》,2013 年 12 月 29 日)。耶穌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被迫要逃命,有如黑落徳王統治的時期一樣。我們被召叫,在他們身上認出基督的面容──祂以飢餓、口渴、裸體的人,以及病患、陌生人和囚犯的身分求助於我們(參閱:瑪廿五 31~46)。如果我們能在這些人身上認出祂來,我們會因曾與祂相遇,並去愛祂和為祂服務而感謝祂。 流離失所的人民給我們機會與上主相遇,「即使我們的眼睛難以認出祂來:祂可能衣衫襤褸、雙足骯髒、面容被毀、遍體鱗傷、與我們言語不通」(2019 年 2 月 15 日,講道詞)。也就是說,我們受召喚,以我在 2018 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中所提及的四個動詞: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去回應這場牧靈挑戰;除此之外,我希望還能再多加入另外六組動詞,而每組動詞彼此之間,附帶有因果相連的關係,好以極為實際的行動,來面對各項考驗。 你們必須先認識才能瞭解。認識是瞭解他人的必要步驟。耶穌藉著前往厄瑪烏的兩個門徒,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實:「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祂來」(路廿四 15~16)。當我們談論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民時,經常只停留在統計數據上。然而,我們要去認識的,並非數字,而是真實的人!如果我們與他們相遇,我們會有機會更認識他們;在知道他們的故事以後,才能夠去瞭解他們。此外,經過這次疫情,我們都體驗到一份不安全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難!也終於能夠瞭解,流離失所的人們在生活中所必須時常面對的,正是這種處境。 必須成為「近人」才能「服務」。看似理所當然,實則不然。「但有一個撒 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路十 33-34)。恐懼和偏見──諸多的偏見──使我們與他人保持距離,阻止我們成為他們的「近人」和用愛為他們服務。接近他人,通常意指願意承擔風險;許許多多醫護人員,在這幾個月當中,以身作則,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隨時接近他人並提供服務的這種態度,超越單純的責任劃分。耶穌在祂給門徒們洗腳時,為我們立下了最佳典範:祂脫下外衣,屈膝跪下,弄髒雙手。(參閱:若十三 1~15) 為能和好就先要聆聽——天主親自派遣祂的聖子來到世界,為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祂渴望以人性的耳目,聆聽受苦的人類所發出的急切懇求:「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三 16~17)。一份使人和好並帶來拯救的愛,從聆聽開始。今日的世界,訊息不斷地增多,但真實的聆聽卻不復存在。然而,唯有透過謙卑且專注的聆聽,我們才能真正地去和好。2020 年以來,我們四周的街道曾經寂靜了數個星期--這份寂靜,既令人震撼,又使人不安,但卻給人機會聆聽弱小者、流離失所者,以及我們那身患重症的地球的呼聲。聆聽也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與我們的近人和好,與所有曾經被遺棄的人和好,與我們自己和與天主和好;祂從不疲於給予我們祂的慈悲。 為能成長,就必須分享。分享是初期基督信仰團體的組成要素:「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個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四 32)。天主原不希望我們這個地球上所有的資源僅使少數人得益;這本來不是天主的旨意!我們必須學習分享,好能一起成長,不棄任何人於不顧。此次疫情鄭重提醒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艘船上。當我們發覺我們都有著同樣的憂慮與恐懼時,我們也再次明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得救。要得到真正的成長,我們必須一起成長,分享我們的所有,學習那將自己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交給耶穌的男孩……。然而,竟足夠餵飽五千人!(參閱:若六 1~15) 我們需要投入,為能發展。好比主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相遇的那時(參閱:若四 […]
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 教宗關心國內流離失所者
(綜合報道)第106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上主日(27日)舉行,關注一個鮮為人知卻急遽增長的現象,即:在國內流離失所的情況。全世界有5千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但是世人對他們所知甚少,因為他們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土。
黎巴嫩過半人口活在貧窮 修女:我們需要奇蹟
翻譯及整合:周嘉穎 (綜合報道)黎巴嫩經濟低迷,貧窮人口不斷上升,當地有機會進入饑荒時期。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設立的社區藥房,每天為獨居長者及有需要家庭提供食物援助。
教宗呼籲立法者:賦予人類生命價值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新聞室上週二(2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教廷信理部的信函《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份文件由教宗方濟各批准,譴責各種形式的安樂死和自殺,支持家庭和醫護人員。翌日上週三(23日),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談及保護生命的議題。
教宗致函菲律賓公教教育者 要成為信仰的見證人
(梵蒂岡新聞網訊)菲律賓天主教教育者上週一至五(21日至25日)舉行年度大會。在此機會上,教宗方濟各致函與會者,邀請他們教導青年時不僅要使他們成為優秀的學生,也要成為真實的信仰見證人。本次大會由菲律賓天主教教育協會籌辦,該機構聯合了菲律賓的1500多所公教學校。因新冠疫情的緣故,今年的大會以虛擬方式舉行,藉由網絡和社交媒體直播會議活動。
教宗為高加索祈禱 「請選擇對話的道路」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27日)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唸三鐘經後,對高加索地區的衝突表示擔憂,並邀請眾人為和平祈禱。教宗說:「我為高加索的和平祈禱,並籲請衝突各方實踐具體的善意和友愛舉動,好能不靠武力和武器,卻通過對話與協商的途徑來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為高加索的和平靜默祈禱。」
菲國將接受福音500週年慶祝活動 延至2022年舉行
(梵蒂岡新聞網訊)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菲律賓教會把慶祝該國接受福音500週年的活動整整延後一年到2022年舉行。菲律賓主教團主席戴維(Pablo Virgilio David)主教解釋:「由於健康危機,我們的慶祝計劃改變了。兩年後,我們將有一整年的時間舉行慶祝活動」。
《福利尼奧聖母聖像》展 紀念拉斐爾逝世500週年
(梵蒂岡新聞網訊)《福利尼奧聖母聖像》是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所繪製的一幅聖母像,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福利尼奧(Foligno)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位於意大利中部翁布里亞大區。在畫家逝世500週年之際,福利尼奧市舉辦系列展覽,展出16世紀至19世紀的聖像複製品、繪畫和版畫,並設有多媒體廳,講述這幅世界名著背後的故事和光輝。展覽於2021年1月24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