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頒布《神恩真實性》手諭,修訂《天主教法典》中有關獻身生活會之成立的規範。以往在教區內承認新的獻身生活會時,只須請示宗座,今後宗座的意見將起決定性作用。 每一種神恩,即使它只在特定地方發揚光大,都因其本質而具備普世性。關於這點,教宗方濟各早已在2014年致全體度獻身生活者的信函中闡明:「正是因為是給教會的恩典,它不是孤立的或是邊緣的實體,而深切地是教會的一部分。它是教會心中,其使命的重要因素。」秉持這一觀點,教宗於今年11月初頒布了《神恩真實性》手諭,修訂《天主教法典》第579條。 實際上,各教區主教依然有權在其轄區內「以正式法令成立獻身生活會」。但新的法條要求教區主教在做決定之前,「事先取得宗座的書面授權」。以往,《天主教法典》第579條只規定要事先「向宗座請示」。 教宗在手諭中表示,「神恩真實性的一個清晰標記在於它的教會性、它為眾人的益處而和諧融入天主聖潔子民的能力」;「分辨眾神恩的教會性和可靠性,乃是地方教會牧者的教會責任」。同時,教宗也引用梵二文獻《修會生活革新》法令,強調要避免「不當創立無用的修會,或沒有充份銳氣的新修會」(19號)。 因此,教宗指出,「宗座的職責在於陪伴牧者分辨的進程」,以確認是否「教會承認一個由教區管轄的新修會或新團體」。教宗方濟各重申若望保祿二世在《奉獻生活》宗座勸諭中的教導,闡明新修會和團體的「活力必須由教會審斷;教會有責任明辨新創團體的正確目的,以免在多產的相類似的組織中,最後造成過多分裂的小族群」(12號)。這道新手諭最後表示,新的獻身生活會和新的使徒生活團「必須獲得宗座的正式承認,唯有宗座享有最終的裁決權」。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
國際 World
新聞簡訊
梵蒂岡博物館及岡道爾夫堡夏宮暫停對外開放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新聞室上週三(4日)公布,為預防新冠疫情蔓延,梵蒂岡博物館和岡道爾夫堡夏宮於11月5日至12月3日暫停對外開放。 梵蒂岡博物館中心松果庭院内的銅質大松果最近也修復完工。這顆銅質大松果在公元第一和第二世紀間完成,當時用於裝飾古羅馬的重要古跡,後來被安置在古老的聖伯多祿大殿的前庭直到17世紀。修復工程於2019年年底開始,後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封城措施,進度緩慢下來。在這歷時10個月的修復工作中,銅質松果和支撐它的大理石底座都得到清洗和保護,使它們免於大氣污染。 教宗為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的和平祈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8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特別為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的和平發出呼籲。他説,「我憂心忡忡地關注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消息,我敦促大家抗拒武裝衝突的誘惑,同時籲請大家祈禱,友愛尊重、對話,謀求以和平方式重整不和的局面」。 此外,教宗也特別提及利比亞的和平。他説:「今天,在突尼斯開啟『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所有各方都將參與。該論壇非常重要,我衷心祝願在這微妙時刻能找到解決利比亞人民長期受苦的方案,願最近的永久停火協議得到遵守和實現。讓我們為『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的代表、利比亞的和平與穩定祈禱。」 教宗接見肯亞共和國總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五(6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肯亞共和國總統肯亞塔(Uhuru Muigai Kenyatta)。隨後,肯亞塔總統會晤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和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總主教。 聖座新聞室的公告指出,在交談中,雙方強調了聖座與肯尼亞現存的良好雙邊關係。同時強調了天主教會對肯尼亞社會福祉,特別是在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方面的貢獻。交談中並談及肯尼亞的現狀以及該國對非洲大陸和國際層面的多邊主義可以作出的貢獻。另外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也進行了討論,諸如地區疫情大流行緊急情況、環境變化和難民問題。 教宗11月份祈禱意向:為人工智能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11月份的祈禱意向,呼籲全球信友在這個月裡,特別在人工智能科技上祈禱。教宗在短片中說:「人工智能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根本性時代變革。 如果機器與公益結合,可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因為如果技術的進步加劇了不平等,就不是真正的進步。 未來的發展應導向尊重人與受造界的尊嚴。 願機械及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為人類服務……我們可以說『願它有人情味』。」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在週三(11日)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他表明,堅毅、勇氣和謙遜是每個與天主的對話中必備的要素:「我們要是不祈禱,就沒有力量在人生中前行。祈禱有如生命的氧氣。祈禱是讓聖神臨在於我們身上,祂始終引領我們前進。因此,我多多談論祈禱。」
聖座公布關於麥卡里克的報告 「教會從中吸取痛苦教訓的一頁」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週二(10日)公布了對前樞機麥卡里克(Theodore Edgar McCarrick)在制度上的認知和決策過程的報告。這份報告是在教宗的授權下由聖座國務院撰寫,其篇幅很長,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
喀麥隆圖米樞機遭綁架後獲釋放
(梵蒂岡新聞網訊)喀麥隆90歲的圖米(Christian Wiyghan Tumi)樞機上週四(5日)遭人稱「考茂將軍」的領袖領導的英語區分裂武裝組織綁架後,翌日(6日)獲釋放。杜阿拉(Douala)教區克萊達(Kleda)主教證實了這個消息。與樞機同時遭綁架的還有當地傳統部落的精神領袖。
印度基督徒舉行「解除賤民日」
(梵蒂岡新聞網訊)印度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上主日(8日)舉行了解除賤民日,這項活動由印度天主教主教團推動,得到了印度基督教協會的協作。由於印度教嚴格的種姓制度,印度達利特人,即賤民處於社會等級的邊緣,而且經常受到歧視,在工作上也如此。今天,在13億印度人口中,賤民占六分之一,基督徒和穆斯林被邊緣化的程度最嚴重。
除了為受迫害基督徒禱告,也要為疫情祈禱 菲律賓主教團籲「紅色星期三」加進疫情意向
(梵蒂岡新聞網訊)再過兩週、在11月25日,援助苦難教會將舉辦「紅色星期三」活動,旨在紀念因信仰殉命的人,同時也要在這新冠疫情時期重燃人們的希望。菲律賓主教團宣布,今年援助苦難教會的這項關懷舉措,紀念的不僅是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受迫害的基督徒,還籲請眾人為菲律賓祈禱,在這疫情時期,也為疫情受害者祈禱。屆時,聖堂、學校和其它建築物將被紅色燈光照亮。紅色是殉道的象徵。
新聞簡訊
教宗呼籲為愛琴海地震災民祈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1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呼籲道:「讓我們也為愛琴海地區的居民祈禱,那裡兩天前受到強烈地震的襲擊。」這次地震的災區涵蓋了土耳其沿岸和希臘的若干島嶼,傷亡人數仍在攀升當中,目前至少有25人喪生、8百多人受傷,過百人從瓦礫中搶救出來,五千多名救難人員投入了搜救工作。
馬來西亞首位樞機病逝
(梵蒂岡新聞網訊)馬來西亞首位樞機費爾南德茲(Anthony Soter Fernandez)榮休總主教上週三(10月28日)中午病逝,享年88歲。費爾南德茲樞機罹患舌癌,病逝前一天妥領病人傅油聖事。費爾南德茲樞機的殯葬彌撒於上週六(10月31日)在吉隆坡主教座堂舉行。
葡萄牙新隱修院的基礎是感恩和祈禱
(梵蒂岡新聞網)有花地瑪聖母護佑在葡萄牙創立熙篤會女隱修院的計劃。這會院名為「聖母瑪利亞、教會之母」,將是該隱修會在葡萄牙的首個會院。意大利維泰博省維托爾基亞諾的熙篤會隱修院的修女們為建立一個新隱修院不斷祈禱,最終得到上主的回應。在2017年花地瑪聖母顯現100週年的機會上,隱修女們與葡萄牙布拉乾薩的主教科代羅(José Cordeiro)會面後,決定前往該國創建一個新隱修院,借此為她們修會蒙獲豐富聖召感謝天主。修女們獲贈的土地是在葡萄牙一個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是隱修會團體生活能因此更加生氣蓬勃,並獲得更大意義,成為一粒有能力開花結果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