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學校宗教組於日前組織朝聖活動,由江修女帶領十多位中小學教友和道理班學生參觀九澳七苦聖母堂和路環聖方濟各堂。 活動由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為我們講解聖堂的歷史。位於路環九澳七苦聖母村的聖母小堂,建於1966年,主要為九澳居民,包括治療麻瘋的病人家庭而建。慈幼會胡子義神父於60年代知悉澳門主教期望有人照顧處於困境的九澳聖母村病者時,他毅然放棄原來在修院當財務主任的工作,在求得當時慈幼會會長的批准後,於1963年8月隻身來到荒涼淒苦的聖母村。神父憑著滿腔熱情愛火,不怕艱難困苦,修築水池、加設發電機、造林種菜和開設小工場,讓住在那兒的病患和康復者可自給自足地生活。
本地 Local
「澳門.日本」青年文化文流學習之旅
(本報訊)翰林教育暨研究協會為加強澳門青年了解日本文化,以及認識當地的中學生自律守紀的風俗習慣,舉辦「日本大阪、京都、長崎」青年文化交流團,於2017年7月17日一行26人從澳門出發前往日本,展開為期11日的文化交流活動。活動由會長Dr Joseph SY-CHANGCO擔任團長,該會日文導師陪同協助,學員主要來自本澳中學學生。
難民福利會2017年賣旗日
(本報訊)難民福利會於2017年7月1日及2日(星期六、日)舉行了一連兩日的慈善賣旗活動。憑著多所學校、團體、明愛轄下服務單位及義工約130人的努力,在熱心市民的支持下,籌得善款逾澳門幣五萬元,該筆善款將透過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HCR)援助世界各地的難民。難民福利會衷心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愛。 難民福利會於2011年成立,是致力為世界各地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而工作的非牟利團體。
美滿家庭協進會舉辦工作坊 用藝術來對話-家庭藝術體驗
(本報訊)為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合作,加強親子關係,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將於2017年8月5、12和19日(逢星期六)下午3時至6時,假澳門展演空間(近鮑思高足球場),舉辦3場不同特色的家庭藝術體驗工作坊,希望藉著藝術創作為媒介,成為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樑,並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從而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歡迎本澳家庭報名參加,活動主要對象是3-10歲兒童及其父母。 報名地址為澳門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4樓(青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 ─ 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388886與該中心聯繫,亦可到www.mcaf.org.mo下載報名表格。
資訊科技教育的「良心」教育
陳庭鋒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年青人總是「機不離手」,無論是生活百趣;還是天災人禍,眾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拍」。在這個全民導演的文化裡,每個社交平台就好像專屬的新聞台一樣,各自表述著各自的立場與見解。同樣地,網友的留言則頓時變成「公審」,在忽略理性思考,以及對前因後果的理解下,無責任地肆意「評論」。諸如眾多的例子,都提示著我們忽視了對「被評論者」的感受。在法庭,控辯雙方處於平等的關係,每人都有發言及辯解的機會;但在網絡世界,你只得選擇「潛水」,讓網民冷靜過後再悄悄地「浦上水面」。
【眾生皆重要2】絕症病人苦苦哀求:「請讓我走」
文:Fr 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有醫生寫道:我的弟弟患上末期腦癌,陷入極大的痛楚,他要求我:「請讓我走吧」。看到他如此痛苦, 我真的想幫他了此一生。 親愛的讀者們,讓我和你們分享一些關於安樂死、協助自殺的心得。
趣味學習救恩史 《救恩史:教會時代》壓軸出版
(本報訊)《號角報》與清泉出版社自2015年推出《救恩史》系列,讀者反應好評如潮。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在今年暑假推出第三冊,並以教會歷史作主題,講述耶穌基督升天、聖教會自聖神降臨後的發展。
愛倫青年中心探訪香港扶康會
(本報訊)愛倫青年中心義工們於6月25日的愛心交流探訪中,在扶康會方叔華神父,院舍負責人及其員工們的善表中,心靈深處自不由衷地,對智障畸形殘弱的兄弟姊妹們,獻上一份大愛關懷的深情。 敬仰服務於扶康會的工作人員,他們以無比的愛心,關懷照顧,伴同跟貼這群不能自理的兄弟姊妹們,讓孤單無助的困苦心境遠離他們。在扶康會探訪中,義工們體會著人人的生命都是無價之寶呀! 在交流過程中,喜遇他們的家人到訪,相見歡的親情,何奇感動溫馨啊! 至於缺乏家人探訪的會友,亦不感到寂寞,因為神父邀請了不少的教友,和有心人士成為他們的「契親」關顧他們。真的,他們定不會孤單,因為在天主的家中,大家都是一家人啊! 最後,神父更安排了可口的義大利薄餅、 義粉等食物。讓義工們與他們共享歡樂時光…感動著他們的招待,使健殘者共融於大愛無彊中! 感謝教青局和恩人們的贊助,使40位參加者都誠心誠意地完成這愛心探訪的使命。
人的生命需要得到尊重
鄭桂好 澳門教區婚姻家庭及生命委員會 辦事處主任 自古以來,無論任何國家和宗教生育都是夫婦愛到濃時的禮物,也視這禮物是上天的祝福。時至當今經濟和科學發達的年代,人們卻因夫婦不孕不育問題而尋求以「人工受孕」的科技介入,此舉將生命本有珍貴的尊嚴被貶抑至實驗室的「產物」,這方向正確嗎?是父母對子女關愛的初衷嗎? 天主祝福的婚姻,生兒育女擁有下一代,本就是夫婦的責任。為甚麼?
遺澤流芳 —區師達神父百年誕辰音樂會
(本報訊)今年是區師達神父百歲冥壽,區神父於1931年從葡國亞速爾群島抵澳,當年14歲,進入聖若瑟修院,期間受顏嚴若、司馬榮兩位神父音樂薰陶。1943年晉升為司鐸,先後擔任主教座堂助理主任、聖老楞堂主任司鐸及葡文公教週報「號角報」主編,並曾任教於利宵中學及商業學校。1951年區師父赴笈葡國里斯本國立音樂學院深造,主修作曲,畢業回澳於聖若瑟修院任教。1959年成立「複音合唱團」,及於1962年與許天德神父成立「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