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普世教會週二(15日)慶祝聖母蒙召升天節。本澳首牧李斌生主教當日晚上6時45分假主教座堂舉行大禮彌撒,並指聖母蒙召升天帶有一個訊息,提醒着世上及人生與永恆天國的聯繫。 聖母蒙召升天節的福音,為聖母探訪聖婦依撒伯爾的敘述(參閱 路1:39-56)。李主教引述這段福音,形容這情景中有數次談及受到祝福,(如依撒伯爾充滿聖神地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聖母讚主曲》中「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等),指出現時很多人都會渴求天主的祝福,「但這祝福並不是指我們生活會一帆風順,不是得到的名與利,不是一祈禱便會中『馬標』、得到好工作,更不是一祈禱便能進入天國。我們受到天主的祝福,是指天主介入了我們的生活裡,令到我們能夠改變,令到祂的介入,讓我們更加喜樂、平安。」
本地 Local
【速食哲學29】亞里士多德的答覆:回應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之說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因著對兩種變化的討論,我們分別認識了實體和依附體(substance and accident),質料和形式(matter and form)的概念。這樣,亞里士多德駁斥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想法,指出在所有變化中,一「部分」會遺留下來:如經歷依附體/性的變化的實體,經歷質變的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再者,觀察「變化」還衍生兩個概念,讓亞里士多德能否認巴門尼德的理論。 讓我們用例子解釋這兩個概念。一名雕塑家準備在一塊大理石上進行雕刻。按大理石目前的狀態,它可以被塑造為達味的雕像。亞里士多德稱大理石目前的狀態為 dunamis (英語 “dynamic” 出自這詞) 或 潛能(potency)。我們說大理石擁有潛能轉為一個雕像。然而,潛能不單單是可能性,而是真實的能力(real capacity)。大理石擁有真實的能力轉為一個雕像(但它沒有真實的能力-沒有潛能-轉為哲學家)。這是第一個概念:潛能。
第七屆亞洲青年節圓滿結束 澳門教區代表團收穫滿滿
(本報訊)第七屆亞洲青年節於8月6日圓滿結束,澳門教區代表團一行九人在上週二(8日)平安回澳。 代表團於上月29日抵達印尼泗水教區,分別入住該教區安排的接待家庭,開始為期三天的體驗生活,同一教區也接待了東帝汶的參加者。在三天的時間,接待家庭帶領參加者到堂區參與彌撒並認識教友,參觀歷史博物館、探望教會學校和孤兒院等。透過這些活動,讓參加者了解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與信仰的表達。8月1日晚上,代表團結束了在泗水接待家庭的體驗生活,共同乘車前往日惹市參與亞青大會活動。
【聖言啟航】天主無邊界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在「團體、社群、民族」這些概念中,有個相當重要的思想,是「彼此接納和包容」。在家庭中如是,在一個群體、社會,以至國家之中也如是。然而,無可避免地,這些概念同時帶著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思想,就是「排斥外人」。故此,總要在某處劃一條線,不論是性別、種族、出生地、階級、能力或興趣等等,把異(外)和己區分起來。 猶太-基督信仰也曾經,尤其在種族這一條線上,經歷過這樣的掙扎。在瑪竇為自己的團體所撰寫的耶穌行實(即《瑪》)中,早在耶穌首次派遣十二宗徒傳揚福音時,就寫有耶穌說過:「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群那裏去」(10:5-6)。很明顯,這段話呼應耶穌在今天福音中回應門徒就那客納罕婦人請求時所說的:「我被派來只為以色列家的亡羊」。
雷鳴道學校愛我中華之旅
(本報訊) 月前,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19位學生完成有關澳門天主教及媽祖的專題研習,以作為前往台灣探索當地宗教作準備。 7月中旬,雷鳴道師生22人赴台進行台灣天主教、媽祖探索之旅。出發前,學生了解到澳門天主教的發展、聖堂的歷史,及媽祖在澳門的重要地位,結合專題學習讓學生對台灣該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本次五天四夜的學習旅程中,分別到達了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參訪了天主教慈幼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後甲聖母之佑堂、鹿耳門天后宮及大天后宮。在參訪慈幼工商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認識了慈幼會在台灣的事業,更發現台灣的職業技能學校可以發展到學生的專長,讓學生思考未來的路向。參觀鹿耳門天后宮及大天后宮時,學生體會到台灣人對媽祖文化的重視。在高雄及屏東,學生們參訪了玫瑰聖母殿及萬金聖母聖殿,是全台僅有兩座被教宗封為聖殿及有清朝皇帝聖旨的教堂,兩座聖殿風格各異,歷史悠久,學生從兩座教堂的歷史中發現宗教自由得來不易。
歡迎學導賞 - 齊齊認識聖安多尼堂
(本報訊)有想過,聖堂本身就是一座默默在傳道的媒介嗎?在整座建築物的每個樑柱、雕塑、壁畫、顏色……,都在訴說聖經故事、聖人的事跡……。 是次活動是朝聖服務協會初次嘗試,直接往個別堂區舉辦導賞活動,方便有興趣的朋友,認識自己堂區的歷史沿革、擺設和相關資料等。
2017年家庭重塑工作坊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於8月4至6日,假香港慈幼靜修院舉辦之「家庭重塑工作坊」已經圓滿結束。是次工作坊邀請了對婚姻及家庭輔導有多年經驗的黃葉仲萍博士擔任導師。透過放鬆呼吸法、角色扮演及小組分享等方式,協助參加者從新角度去探索和認識自己的成長歷程;把婚姻、家庭及生命歷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衝擊、牽制、遺憾,化解成為生活的動力和能量,參加者非常投入,並期望該會日後能多舉辦此類型工作坊。 是次工作坊由澳門社會工作局及天主教澳門教區贊助。
美家婚姻家庭輔導中心舉辦 「男男自語」小組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將於2017年8月25日至9月29日(共6節),逢星期五晚上7時至9時舉辦「男男自語」小組,透過小組活動將協助小組成員認識其男性角色與在家庭中的定位,促進他們善用男性特質來幫助家庭發展正向關係,小組活動亦會探討男性所面對的危機與出路、停滯與再發展,從而促進小組成員的自我成長。 小組內容包括以劇場元素去訴說男人故事,並會以男孩繪本及情境代入,促進參加者多角度思考事情,此外,還包括小組互助及分享。歡迎對是次議題有興趣的男士們參與。 報名及活動地點均為澳門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四樓(青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388886與該中心聯繫,亦可到www.mcaf.org.mo下載報名表格。
聖若瑟大學獲收捐款
大學捐款 - 教友羅掌權先生早前捐款一千萬澳門元予聖若瑟大學,以協助公教教育發展。善款支票由天主教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