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顆心 同一條命 梁展熙 禮儀年三年循環中的復活期第二主日,福音都是讀疑而不信的多默(若20:19-31)。不過,這並不代表三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訊息相同,畢竟讀經一和二是三年不同的。乙年禮儀想我們領略到,也許是聖神在基督徒團體中的作用。 《若望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祂復活的那一天,就顯現給因為怕猶太人而緊閉門窗的宗徒團體。祂顯現時,向他們噓了一口聖神之氣,就把聖神賜給他們。《若》以呼應《創世紀》中天主以泥捏出人形後向之噓氣以造人的一幕(創2:7),來描寫耶穌如何創造祂的教會──一個雖由不同的人組成卻呼吸同一口聖神的、跟隨基督的團體。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非繪畫、非烙印、更非照片
這人是誰?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裏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裏。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望20:3-8)
聖家師生合演《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
(本報訊)聖家學校宗教組在聖週編排一齣《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宗教劇,於聖週四,由26位師生分別飾扮演不同的角色,將時光倒流至公元三十年的耶路撒冷城,在學校操場將耶穌苦難、聖死與復活的奧蹟呈現出來,讓全校師生感受復活節日的精神和意義。
聖經中「美」的管闚
耶穌的十字架(二) 陳繼容 2. 十字架事件是復活事件的開始:十字架上的死原來是生命 耶稣的死於十字架上,並非整個苦難事件的終結。正如我們在前面提過,並非天主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人類的罪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最後的勝利卻屬於天主,因為天主從死者中復活了耶穌。所以耶穌的死於十字架上是另一個事件──祂的復活事件──的開始。換句話說,耶穌的復活才是祂死在十字架上這事件的完成。所以十字架不只是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復活的基督的十字架。這表示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從今以後將成為生命的記號:把人帶入生命中。每個人都要忍受自己的死,耶穌基督所忍受的死,卻是為了要讓我們獲得生命。祂為了人類的罪忍受死亡,自願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消滅人類的罪。所以耶穌基督從死者復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十字架上的死原來是生命。
聖言啟航
「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谷16:6) 梁展熙 在四部福音中,我最喜歡的是當中最早成書的《馬爾谷福音》(約於主曆七十年前後)。無他,在四福音中,《馬》的神學反省相對原始、雕琢較小、質樸無華,但不乏深度。今天的福音選讀,正是一例。 事情發生在耶穌行刑後的第三天。放棄了耶穌的門徒──【按:四福音對門徒們──以至任何人物──的描述都是有差別的,大家讀福音時,還是不要把四本混為一談,當成一本的好。畢竟,誠如上世紀天主教聖經學泰斗之一伯朗(Raymond E. Brown)所言,教會傳統為我們留下了四部福音,就是要我們周旋於四個有差別的耶穌(及與他相處的人)的經歷的敘述。至於差別為何,有機會另文再議】──並沒有回來【按:谷16:8乃《谷》原本的結束,現存的版本中16:8之後的故事,為《谷》後來的抄經者或編修者所加】。出現的三位,全都是女性: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和撒羅默(16:1)。她們來,是為傅抺已死去第三日的耶穌。
風暴
羅芷芬 聖史路加描寫天使與瑪利亞的相遇時,瑪利亞的第一個反應是「驚惶不安」,原因是她不明白天使的「請安有什麼意思」(路1:36)。 瑪利亞的直接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上主是永生的天主,是創造地極之主…他的智慧高深莫測」(依40:29),衪要展開的工程,人豈能一時明瞭?
聖方濟各在東方(10)
文德泉蒙席 著 殉道神父的首祭 他叫做亞豐素卡斯度,是里斯本人。聖人是在一五四零年認識他的。而他於一五四八年在印度再遇方濟各時加入耶穌會。
最後的一課
髑髏地傳來的短信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父親 – 阿爸!爹哋!」 耶穌最先和最後的話語是「阿爸!爹哋!」爹哋(Daddy)的意思是:「我相信你,」「我愛你。」我會用這麼親切的字去開始我的祈禱嗎?
二零一五年第三十屆世界青年日文告
心地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看見天主(瑪5:8) 教宗方濟各 信訊 恭譯 各位親愛的年青人 我們繼續走在前往克拉科夫的朝聖之旅,那裏將是於二零一六年七月舉行的下一屆世界世青日的地點。我們已選定了真福八端作為我們的嚮導。去年我們在山中聖訓的上文下理中思考過神貧者有福的一端,我們一起發現到,真福八端的革命性意義,以及耶穌要我們勇敢地踏上那刺激的追尋幸福之旅的有力呼召。今年,我們會認真思考一下真福第六端:「心地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看見天主」(瑪5:8)。
聖經中「美」的管闚
耶穌的十字架(一) 陳繼容 我國著名學者朱光潛在他那本《談美》的書中有一段這樣說:「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善惡與美醜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價值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於它對人群的效用(這並不等於說它對人群沒有效用)(頁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