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進 cxj0303@126.com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修士,很高興能借次機會表達我八年來在修院的學習心得以及對修院的無限感恩。我個人認為,修院生活有別於一般的高校生活。修院是天主教會栽培和鑄就有志為天主獻身並樂於為人群服務者的高等教育院校,因此,修院教育以基督精神為本,秉承基督宗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我們修士在個人及團體幅度達至成全。只有當我們修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與薰陶後,才會真正地踐行仁愛,發揚基督的博愛精神,將基督的神國帶到人間-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的價值目標。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導
陪伴耶穌─怎樣朝拜聖體?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所有在青年節來到羅馬的青年講話:「當你們回到家,要以聖體做你們個人生命的中心。愛聖體,朝拜聖體。並且,透過恆久朝拜聖體,令聖體成為你們堂區和團體生活的中心!」 教宗解釋:「生命是一次旅程,是信德和與主親密結合的旅程。因此,我們必須找時間去祈禱,和渴望去祈禱。特別是,去朝拜聖體,因為天主是隱藏在至聖聖體內,而且正在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祂臨於聖體的這個秘密。」
被遺忘了的寶藏
出於愛 說實話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每個人也有權利去擁有物質的東西,這是他履行部份「耕種、看守這大地」這使命。(參照創世紀2:15)。除有權擁有物質上的東西,每人也有權擁有一些無形的東西,就如他的美譽或名聲。 可是這權利差不多每天也會有人去違反。不論在思想、在言語、甚至用行動去批評別人,我們已侵犯了那人的美譽。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18)
文德泉蒙席 著 被好友遺棄 當日基督被宗徒們否認,沙勿略亦被其好友歐華利遺棄在上川。 聖人在上川寫了幾封信,其中最後一封是十一月十三日寫的,而這些信都是交由當時從上川開出的船所寄出的。 不過當時歐華利的船和迪哥亞拉剛的聖架號還停留在上川。
聖言啟航(耶穌聖體聖血節)
立約祭祀之血 導向將來的血 梁展熙 聖體聖血節,禮儀年三年循環的讀經都不相同。而貫穿今年三篇讀經的,是個「血」字。在讀經一中,按《出谷紀》廿四章所載,梅瑟以血灑在百姓身上,作為立約儀式的結束。至於在《馬爾谷福音》中,耶穌特別強調他的血是「為許多人而傾流」的(14:24)【見註】。最後,在第二世紀初,《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把耶穌視作大司祭,模擬他在贖罪日當天在至聖所中執行大司祭的職務──向約櫃灑牲血。當然,他所帶去的,並非普通的大司祭按傳統規定的牲血,而是「自己的血」,並且「只一次而永遠進入至聖所,成就了永遠的救贖」(9:12)。從以上的撮要可見,雖然《谷》作者並只視耶穌最後晚餐杯中的「血」,以及他在翌日就要「為許多人而傾流」的血視為立約元素──發展自梅瑟傳統(?)──,而並沒有視之為祭祀,但初期基督信仰傳統很早就已開始從祭祀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死亡。
巴西雕像 體現外來文明影響
(中央社訊)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6世紀傳教士相繼抵達巴西也引進足以影響巴西社會的當代文明,後世感念他們的貢獻,紛紛矗立雕像,紀念他們如園丁般的辛勤灌溉。 西元1553年,19歲的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安謝塔(Jose de Anchieta)神父隨葡萄牙航海大軍抵達巴西,1年後協助建立聖保羅市,設立耶穌會中學,對整個巴西歷史、教育和文化,影響深遠,足跡遍及南北,窮畢生精力於傳揚西方宗教。
為甚麼要望彌撒?
十個你必要參與彌撒聖祭的理由 Dr Raul Nidoy, STD 1. 參與耶穌在髑髏地的犧牲,作現場重温我們永恆天主那二千多年前,曾改寫歷史的救世奧跡;祂把那驚世最大邪行(殺害天主)演變成史上最偉大的行為 — 通過祂的犧牲死亡、祂的光榮復活 — 祂救贖了世人,把榮耀歸於天主。在彌撒中,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逾越奧跡。
痛苦的意義
十字架的犧牲 林豪 痛苦的緣由 痛苦是人一生當中無法解開而又糾纏不清的迷,有的來自於大自然如:天災、地震、海嘯、颶風;也有來自於個人的情況如:慾不滿、志未酬、屢挫敗、遇貧困、遭病痛、遇戰亂、受考驗、臨死亡…等等,許多我們料想不到的痛苦,在我們不經意時,與它相遇。內修生活受到良好陶成的人,較容易接受所遭遇的情況,當作是為自己、為人靈所做的補贖;心理沒有準備的人,不免怨天尤人,久久不能釋懷;雖然時間是最好的止痛藥,但在這段時問內,總是在情緒、心理、生理、精神及肉體上都承受著不同大小的壓力。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17)
文德泉蒙席 著 聖人的好友 四十多年前,我曾經介紹過歐華利,當時我說過歐華利是出生於飛索仙達,是第一個於1513年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 後來,葡萄牙海外部長羅瑟文上將知道此事,由於他也是飛索仙達人,於是下令造了兩個石像,一個放在其家鄉,而另一個則在澳門。 若干年後,人們才清楚,著名的歐華利原來有兩個,一個就是上述1513年的,另一個卻是聖方濟各的好友,就是他介紹彌次郎給聖人認識,亦是他第一個向西方人記述了日本的概況。
聖言啟航(天主聖三)
來自經驗的認識天主 梁展熙 在禮儀年三年循環中,禮儀都選用不同的讀經,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體驗天主聖三這不可言盡的奧秘。然而,禮儀的重點不在傳遞艱澀的神學理論,因此我們亦不應單單從字面意義而從這些讀經中截取聖三論點。相反,猶太-基督信仰傳統對天主(=神)的理解的最重要材料,還是親身的經驗(=發生在人類──個人或群體──歷史中的一切)。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申命紀》中梅瑟四篇臨終遺訓的序言部分(4:32-34, 39-40)。禮儀為今天選取了這一段,理由之一大概是因為當中有此一句:「今天,你要知道,並要放在你的心上:上主,祂是天主,上至高天,下至大地,無出其右」(39節)。但是,其實這句話在這部分中出現不只一次,梅瑟在35節也說過類似的話:「這卻已彰顯給你,為了讓你知道,上主(YHWH)祂就是天主,無出其右」【見註一】。如此強調天主乃至高之神的說法,自然令禮儀忍不住要讓我們在今天誦讀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