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一位司鐸必須戴上「羅馬領」的23個原因

Msgr Charles M.Mangan Fr Gerald E. Murray 1. 「羅馬領」是司鐸獻身給上主的標誌。 正如一隻結婚戒指表示了夫婦的關係;也代表了夫婦的合一共融,所以「羅馬領」是主教們和司鐸們 (包括執事們和修士們) 的識別,也表明了他們與天主的親近,他們被召叫而領受司鐸的職務。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寓末世於此生

梁展熙 基督信仰包含著矛盾和張力,當中包括:此世與末世、今生與來生。假若我們只著眼於此世,或只重視來生的話,基督徒的生活就會失去平衡。當然,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為在現世生存而奔波勞碌,但現世的終結──末世──卻是基督信仰的希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容忽視。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 – 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 21: 5- 19 這個禮儀年即將要進入尾聲了。下個主日就要慶祝禮儀年的最後一周,也就是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因此,今天教會邀請我們為末世做好準備。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即便是我們花了一輩子在規劃我們的人生,都只是暫時的。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終究會消逝不見。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周圍的人都對美麗的石雕和豐富的獻禮感到驚奇。在當時,那樣的聖殿已算是相當華麗的建築了。如果說那樣的聖殿是猶太信仰的「靈魂」,一點都不為過,就好像我們今天說羅馬是天主教的中心是一樣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二)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3. 世俗化及人類對天主的遺忘 17世紀開始,理性主義制度出現的哲學反思帶來了一種因欠缺宗教及神學觀點的演變。「猶太 – 基督教」所啟示的天主,從本身一個偉大的現實逐漸地削弱成只是一個概念。這個削弱(甚至消失的)過程相當複雜,而且不容易對其階段和決定聯繫標誌出來。因此,我們應該利用一般的述語來限制自己對此作出描述。 3.1 世俗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逐漸將天主減低至哲學類別或概念的層面,其內容可根據每個層面或意識形態的假設來自由地決定。 永生的天主來到與我相遇,這是我所欽崇的天主,也是與我說話的天主,這已慢慢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個人不再看到或體驗到天主是真實的。天主變成單單一個概念、一個有助解釋宇宙與太初形成的方式。 * 對於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推崇的新派哲學,天主只是保證世上物質秩序的最終成因。 * 根據斯賓諾莎(Spinoza,1632-1677)的著名聲明 《天主或本質或自然》(Deus sive substantia sive natura),斯賓諾莎認為唯一存在的是自然,而並等同天主(即自然就是天主)。現在很清楚地想出一個系統,去認為自然是一件絕對事物,或是最終的現實。自然中有些東西是極度的、不可知的或神秘的。最終,自然取代了天主。 * 康德(Kant,1724-1804)將天主理解成一個思想,而且是道德領域與自由領域的先決條件。在康德眼中的天主,是一個在可理解的領域(在思想領域)中有功能及有作用的神。而笛卡爾則認為天主在宇宙學領域(在世界上)有作用的。 * 黑格爾(Hegel,1770-1831)將「絕對」指成是一個歷史辯證的運動,並利用有限的基本原理。 * 尼采(Nietzsche,1844-1900)宣布了「天主的死亡」與超人的興起、人類意志到權力等。現代思想不能再支持一個真正的天主、一個不局限於人類主體性的天主,而這不僅是一個「至高的價值」。 3.2 世俗化的成因 在當代思想中,天主在廣泛領域中消失有以下的原因: –  人類習慣「向下看」,他們每次使用理智時經常著重感覺和觸覺,而忽略更高的:天主與永生。 –  對啟示中濫用思辨,從而失去奧秘感,人們將天主看成是對人類框架的預想。 –  對聖經、天主的聖言閱讀不足。 –  反思天主時撇下所需要的標準來源,即撇下存在的現實(放棄《形上學》)及良知。 文化精神上的不足影響了神學,而且有時降低了神學家清晰辨別知識內容核心的能力。 4. 無法進入的天主 「天主」是神學上首個問題,而這個話題因慢慢削減而受到影響,天主的概念逐漸縮小減窄,導致人類理智不能夠認識天主這個結果。 4.1 宗教縮減 提議宗教縮減最典型的立場來自一種深層的靈性上選擇,並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作代表:「天主決定在耶穌基督以外成為不可知和不可理解的。」 * 馬丁路德的天主是他自己在應許中所稱的神,並不是天主本身或在他自己內的天主,也不是 absconditus(隱敝的天主),而是啟示、傳道及崇拜的天主。天主並非在祂的本性與威嚴內,而是在祂救贖的意向、與祂和人類的關係中。因此,基督宗教的奧秘變得不重要,反而是人類在耶穌基督內、透過天主的恩寵得到救贖。 我們對天主的知識降至我們對基督的知識,而我們對基督的知識則降至我們對他所相信的視像。事實是,因為祂是耶穌基督,我並沒有得救;但為我而言,祂是耶穌基督,因為祂救贖我。 對於馬丁路德,人類不知道啟示以外的天主是誰,但他們傾向將祂標為偶像或人類的典範。因此,再沒有空間給有關天主和人的自然知識, 但我們透過啟示所得到有關天主的知識,同樣沒有思辨的特徵,它只表達天主對人類存在的重要性或作用。 實際上,馬丁路德是首位描述有關天主的教義上的限制。在這個想法導致兩種宗教態度的衝突: - 傾向理性主義,通常信徒都成為判斷所相信對象的主體; - 感性的態度,即信徒的行為降低致只是情感。 以上兩者都能並存;不過,同時處於兩種位置的信徒,他的信仰不一定包括對天主的知識。 4.2 哲學的削減 […]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寫在慈悲年閉幕前 – 天主很慈悲 但我們聽話嗎?

Gracia Delia Y. 慈悲聖年本月20日便結束,多個教區亦將在11月13 日關閉慈悲聖門,未知各位教友有否在這聖年中好好浸淫在天主的慈悲中?在剩下短短的幾星期中,我們都應該省察一番,回顧自己在這充滿恩寵的一年中,有否做好自己的本份、有否時刻默想天主的慈悲、甚至將這份慈悲體驗出來,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德蘭學校為澳門明愛籌款

(本報訊)聖德蘭學校重視培養學生關愛社會的精神,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致力實踐愛德。十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上午八時半至中午十二時半,在校內舉行慈善園遊會,為澳門明愛籌款。首先由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先生、花地瑪堂主任司鐸何知行神父、校長盧桂芳修女及高錦棠校長助理主持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並由何神父帶領祈禱及祝願活動順利進行。當天活動內容多元化,除有不同的攤位遊戲外,尚有多項挑戰區,親子活動區、向親友送上祝福的點唱站、義賣區及獎品豐富的大抽獎等。該校家長教師會委員亦即場製作小食義賣,學生義工也在場內為明愛賣旗。是次活動,該校邀請全體學生偕同家長親友出席,亦有歷屆校友及公眾人士參加,共襄善舉。園遊會所有收益,扣除開支外,全數撥捐澳門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