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耶穌聖天節主日(甲)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 28: 16~20 今天的讀經一和福音看似互相矛盾。福音中,耶穌的升天看似與復活發生在同一天,但宗徒大事錄卻說是在復活後的四十天。或許我們不該從字面上解釋升天這件事,而應該反省升天這件事背後的含意。耶穌升天是要強調復活的耶穌已經回到天父身邊,與天父同享光榮。簡單來說,耶穌已完成了他在人世間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看,升天就是一種死亡的經驗,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面對,而且不願意談論的。從人類的角度來說,「死亡的經驗」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所擁有的一切也都將消逝,這是人類害怕死亡的來源。

神學入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第七章:聖傳(三)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 聖傳與信仰的規則 3.1 宗徒傳教的保存和傳授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Dei Verbum)中教導,「以特殊方式表達於默感書上的宗徒宣講。曾以連續不斷的繼承得以保存,直到時期屆滿……宗徒們所傳授的,包括為善度天主子民的生活,及為增加信德有益的一切。如此,教會藉自己的道理、生活及敬禮,把其自身所是,及其所信的一切永垂於世,並傳遞於萬古千秋。」 聖神在教會中的行為,是對這種信實之傳授的保證,亦是對幾百年來所傳播中理解的成長。 3.2 聖傳的規管和所理解的方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升天 仍然臨在的離開

甲年耶穌升天節 梁展熙 「升天」的意思是甚麼呢?中文的翻譯,由兩個概念組成:「升」+「天」。前者是移動方法,後者是目的地。然而,外文較單純,只有一個概念:上升(the Ascension)。那麼,從字譯而言,中譯似乎是增加了一個原本並沒有的概念,但從意譯而言,這增加又好像是補充了原本的單純。 在閱讀《宗》就耶穌『升天』所作的描寫時,「天」作為目的地,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宗》寫道:「耶穌…就在他們目睹下,被舉上升。一片雲彩向祂迎上來…。宗徒們向天注視祂上升…」。「被舉上升」、「雲彩」和「向天注視」等,都栩栩如生地描繪了耶穌『上升高天』。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在一個無神政府管治下的一條天主教村莊

譯:余漢釗 (葡新社)在華北的一條小村莊,有一座雄偉的聖堂矗立在村中央,牆身及高柱都是白色的,旁邊是一排排的村屋及泥路和西瓜田。 這條小村叫做東閭村,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之一。聖母於1900年顯現於這地方,保護村民免受拳匪之禍。 這條村莊位於北京西南140公里,中國政府是無神論者,梵蒂岡與中國並未建立外交關係,而該村村民差不多全是天主教徒。

神學入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七章:聖傳(二)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2. 基督宗教的聖傳 基督宗教的聖傳有一些本身特有的特徵,與人類傳統不同。這個聖傳是建立於天主祂將自己在以色列和耶穌基督內,為了人類的救恩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顯露出來。 2.1 基督宗教聖傳的定義 我們將聖傳定義為直接來自耶穌和宗徒的教條和精神之內容。這些內容能在聖經中找到,並在教會內的歷史中發展。基督宗教的傳統從那位宣講要以以色列法律為指引的耶穌開始。同時,祂解釋這些法律,並有需要時與它們保持距離,又以天主的旨意和自己的言語作為參考。透過耶穌的身份、祂所作的事、以及所看到基督的復活與教義,宗徒們的見證關注耶穌如何成為基督宗教聖傳的新基礎。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16】 不容忽略的「小詞不當」和「大詞不當」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談論三段論證的第二法則。 第二法則。(二)前提內不週延(即特稱)的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週延(全稱)。看不明白?其實它不難被明白的。 例如,如果我們在前提中談論「一些狗」,在結論我們不能談論「所有狗」。在日常的用語,這被稱爲「輕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在技術層面,它稱為小詞不當的謬誤和大詞不當的謬誤。那到底我們跌進了那一種謬誤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有所依傍的孤兒

甲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梁展熙 今天,我們繼續上主日的福音選讀,繼續《若望福音》第十四章──耶穌的(13:31‒17:26)的一部分。其實,在甲乙丙三年的復活期後半部分,禮儀都在這〈臨別贈言〉中節錄福音選讀。在慶祝耶穌復活的禮儀節期後半部分,選讀耶穌受難而死的前一晚的說話,聽起來不是有點奇怪嗎?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六主日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 14: 15-21 承接上週的訊息,今天的福音讓我們繼續讀到,耶穌對他的門徒們所做的臨別贈言以及為他們的祈禱。在這段談話之後,耶穌便要第一次離開他們,在十字架上捨命。他第二次離開他們,是在他復活之後,在門徒眼前被接升天,消失在他們的視線外。

神學入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 第七章:聖傳(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啟示和救恩是針對或指向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人。為了執行這項神聖的計劃,宗徒傳達了他們從基督和聖神所得到的東西。聖傳是來自宗徒言語和生活上所傳遞的已揭示的真理。 1. 文化中的聖傳 人類是聖傳的存在者。他接受聖傳,並把它傳給其他人。他創造了一些傳統,同時亦消減了其他的傳統。聖傳是人類文化的制定元素。聖傳的事實,是組織經驗、知識和一些為後世而建立之事的處理方式。所有人類團體都創立一些傳統;而傳統,反過來說,又會影響及塑造那些創造本身傳統的團統之心態和行為。 1.1 定義和特徵 傳統是人類集體傳遞文化的能力,這些文化是由團體中的個體創造出來的,並將這些文化增加起來、豐富起來及保存下來。 – 與語言捆綁在一起、不能或缺。傳統傳遞一些習俗、技術與技巧、禮儀、規範、敘述、以及教義。它們全都與語言捆綁在一起,也是傳遞聖傳的重要方式。語言本身就是聖傳的一個方面。 – 傳統創造公共角色和功能。要傳遞傳統,社會通常會創造一些公共職務或功能,如神父、法官、老師。傳統還會創造一些公共地方或機構,如崇拜、法律、學校、劇院等等。 – 傳統允許發展。傳統促進個體個性的發展。這個體不必從零開始,他(或她)依賴社會的經驗,並轉化為個人的經驗。同時,他必須對傳統採取自由及明智的態度,這態度通常是獲受尊重,有時更是關鍵的。 – 它給了一個身份的感覺。聖傳是一種記憶,以及保存過去的一種能力,並給從中生活的人一種身份的認同。這個體從共同的聖傳中得到滋養,並透過這種傳統,可以將他(或)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 1.2 聖傳的反駁和修復 – 在新教改革中。從16世紀開始,西方文化及思想嚴重批評聖傳。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宗教性和哲學性的。新教傾向純粹以傳教作為反對聖傳的原因:聖經與基督徒之間不應再有其他東西介入其中。因此,聖傳的教導或教會訓導都須被認為是不合理的。 – 在理性主義哲學中。在17世紀理性主義哲學的推崇下,新教與聖傳對抗的趨勢很快在歐洲知識分子中加固。這些哲學趨勢的中心前提是,真理完全依在思想本身的一致性,而且不需要現實(即思想外)的任何基礎。 – 在啟蒙運動中。18世紀的啟蒙運動堅持了笛卡爾的理論(Cartesian doctrine),就是有條理、有紀律地使用理性,來確保人類免於任何錯誤。它聲稱教會訓導當局和聖傳阻礙了一個人運用自己的理性。據這說法,理性是唯一擁有實現真的特權,而聖傳意味著明智的人不能容忍的一些額外要求和限制。 – 在20世紀中。聖傳的觀念出現了有意義的哲學性恢復。其文化的先例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思想家(JG Herder、F Schlegel、Novalis等等)對這一問題的新理解。這些作家對啟蒙運動的批評,為聖傳帶來重要的復修。聖傳被認為是不可代替歷史先例的,更是理解的一個條件。理性不能在真空的狀態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