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民以食為天?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梁展熙 人在了解一個句子,甚或一段文字時,對其歷史背景認識(或注重)與否,得出的結論會截然不同。在我所觀看過的不少電視旅遊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在介紹何以中國美食幾乎冠絕全球時,多少都會提到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身在外地求學的我,當然同意中國菜的美味,但「民以食為天」中的「食」,非指美食,而只是三餐溫飽的糧食而已【註一】。不過有時候,曲解與創意,又確實不過一線之差。 的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食」的理解,莫講與古時的人,就算與我們祖父母輩也有很大分別。也許特別是因為那一代人經歷過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嚴重不足,他們對食的講究,不過就是『溫飽』。然而,今天的年青一代,只要味道不好,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未必賞面。即使肚餓難堂,他們可花費現金多的是,口味不合的,他們大可自家找食。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孤身一人,好在有祢」

默禱和默想(2)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孤身一人,好在有祢。」是聖高隆龐(521-597)贊美詩的開端,聖人在25歲時在愛爾蘭已經建立了27所修道院。這句話很適合在默想中運用。但是,甚麼是默想呢? 《天主教教理簡編》(568)中說明日常的祈禱有三種:「口禱,默想和默觀。」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心靈的收斂」。默想(或默禱)是其中的一種。 那默禱有多重要呢?聖女大德蘭說過:「忽視默禱者,落地獄不需要魔鬼的帶領,他的雙手自會帶他到哪兒。」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我是一個回教徒(4) Tamer Nashef 有關傳統天主教教會的文章,有不少也會提及道茂‧亞奎納(1225-1274)的思想,可見這位道明會神學家和哲學家在教會史上是舉足輕重的,自他無懼地為亞理斯多德的哲學解釋後,他的地位便變得更重要,他清楚解釋亞理斯多德並不會威脅基督教會,尤其是亞理斯多德的『永恆宇宙概念』;他成功一併帶走教會人仕之前對亞理斯多德哲學的憂懼。亞奎納設法調和理性與信德;基督信仰與亞理斯多德,結果便把一些亞理斯多德概念帶進了基督宗教神學。亞奎納不僅找來亞理斯多德與基督信仰的共通點,也發現亞理斯多德的邏輯是能捍衛基督教教義的極佳工具。就好像亞奎納的老師艾伯塔斯馬格努斯,亞奎納也非常欣賞這位希臘大師,認為他的哲學是:「在沒有基督信仰的啟示下,對人類理性作了崇高的貢獻」(Watson 330)。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歡送兩位牧者

(本報訊)因著聖若瑟勞工主保堂,我們認識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因著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我們認識萬嘉諾神父、文沛宇神父。 怎樣也想不到兩個離澳門十萬九千里的南美洲秘魯及非洲剛果的神父,會跑來澳門為我們服務。但天主就是這麼可愛,把兩個神父千里迢迢的召來,學習艱難的廣東話(對外藉人士來說,廣東話有九個音節,比普通話難學多了),把主的道傳給我們。多年來,他們在堂區以至社區默默耕耘,把主的聖言大把大把地撒在我們心上,在日常生活裡,為我們樹立基督徒的榜樣,關懷弱小的兄弟姐妹,有時又像朋友般和我們打成一片,相信和他們兩位在一起的教友,不論在服務又或參與活動時,都會深刻感受到牧者的慈心。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委任羅世范神父為澳門利氏學社新任社長

澳門利氏學社會員大會 (本報訊)澳門利氏學社在六月廿二日召開了會員大會,出席者包李驊、劉家正、呂碩基、趙儀文、董澤龍、狄恆、萬德化、梅謙立、高照民、余安道、胡紀倫、吳智階及冼麗莎。會議中總結了過去八年的工作,並討論了學社的未來計劃,吸納新社員,制訂新會章等議程。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將舉辦數場音樂會及為教宗獻唱

嚶鳴合唱團八月意大利音樂之旅 柯偉利 著 鄧百亨 譯 嚶鳴合唱團將於八月啟程前往意大利,為兩個星期的音樂之旅打開序幕。旅程途中將主辦兩次音樂會以及在不同聖堂於彌撒中獻唱。當中活動高峰是合唱團將在梵蒂岡覲見教宗方濟各,並會在他面前獻唱聖樂。合唱團將演出歐師達神父、司馬榮神父、林樂培以及團長林平良等作品。 嚶鳴合唱團指揮伍星洪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對於在意大利之旅中能於教宗方濟各前獻唱感到榮幸。他說,合唱團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推動本土的合唱作品,尤其是天主教聖樂;不少聖樂作品都在聖若瑟修院內找到的。而團長林平良認為,他們能夠代表澳門遠赴意國,主要希望能向當地人推動本土的聖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