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若不翻開聖經 不說天主沉默不語」

默禱和默想(4)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我剛坐在電腦前準備撰寫這篇文章時,網站Catholic-Links上載了一幅圖片,並寫著「若不翻開聖經 不說天主沉默不語」。這正是我想寫的題目。這些事不是巧合,而是天主的安排。 正確的是,上主時常跟我們說話, 但如聽收音機一樣,我們要先『搜台』才能接觸天主。《天主教教理簡編》(558條) 說明四種以上的方式:1. 天主聖言;2. 教會的禮儀;3. 超性的德行和;4. 每天的各種情況──因為在當中可與天主相遇。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堂導賞員培訓課程畢業感言

鄭心濤 轉眼間,七週的時光匆匆流逝,我們也剛剛完成了那緊張又充實的實習考試。而今天過後,我們將離開這難得一進的主教公署,離開這不一様的宗教氛圍。 回想報讀本課程之初,目的只為了對教堂歷史、其中的宗教藝術有一些基礎的了解。沒想到課程內容會如此深入廣泛,使我們得益良多。如林教授他從宏觀的角度,帶我們走進澳門歷史,系統的講解各重要年份的歷史意義。劉修女則對教會的標誌有清楚解釋,如常見的魚所代表的神學意義,原來十字架也可以有如此多的不同形態。李太則指出導賞也可以分為很多層次如導看,導賞及導向祈禱。而楊神父則為我們釐清彌撒背後的真實意義、使我對聖體聖事等宗教禮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鐘神父則一一為我們詳談耶穌對教會的期望,天主教會所受的迫害和分裂。鄧女士更不辭勞苦頂著大太陽,帶我們一個個教堂去跑,一個個教堂為我們解釋其中的意義。 你們,使我們與這些百年建築有了靈性上的觸動,現在每當我走進教堂,那种感覺與七週前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這一切都是老師們的辛勞所帶給我們的,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神長、多謝! 【註】「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為一非牟利性質之宗教團體,透過朝聖活動,讓大眾認識天主教會的歷史,文化,及文物等的知識。如蒙支持朝聖服務協會可電郵至:p_service_2007@yahoo.com.hk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耶穌是食糧?抑或我們才是食糧?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梁展熙 從今年的第十七主日起,禮儀藉《若望福音》第六章的開始──增餅奇蹟──來讓我們以數主日的時間來慢慢吸收耶穌那句「我就是天上神糧」的甘澀。要品嚐到這句話的甘,就花了四個主日;至於它的澀,無需久等,下主日我們就可體味到。 耶穌先指出,人們在增餅之後對他窮追不捨,不為甚麼,只因他們吃飽了(26節;見十八主日)──這是食物的首要目的,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人饑餓,便感到無力──無生命力,而當人飽足時,就會感到行有餘力──充滿生命力。我相信這是一般人最平常不過的感覺。然而,耶穌要向他的聽眾挑戰的,就是這根本的常識。耶穌問:如果食物能給予我們生命力,那麼何以那些即使在曠野中吃過由上主所賜的食物──瑪納,卻沒有得無限的生命力──永生不死,反而全都死了呢?(49節;見上主日)。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28)

文德泉蒙席 著 澳門送的十字架 1866年12月2日,一個為數750人的朝聖團準備出發前往上川。但由於風浪的關係,最終只有30人能夠成行。 不過在前一天,他們已將一個巨型的十字架送到島上,安裝在聖堂上。 龍方濟神父(Pe. Francesco X. Rôndina, S.J.)(譯註)最熱心發動教友往上川朝聖,他曾經於1864年,1866年和1869年去過那裡。 他憶述1864年的那一次朝聖時說: 「一切儀式完成之後,我們熱心地取了一點墓地的泥土作為紀念帶回澳門。在我們離開之前,放了一塊石碑紀念這次朝聖活動,碑上刻有我祖國、澳門及聖若瑟修院的名字。(他指的是1864年留下的雲石碑。) 該次朝聖的成功鼓舞了澳門一眾虔誠的教友,因此他們決定於1866年再次舉辦朝聖,而這一次有更多人參加。可惜風浪把大部份人留在岸上。而我們是在破曉時風浪還沒來時出發,故有幸能再次在這裡舉行聖祭,並在這聖堂上竪起這個石十字架作為朝聖的紀念。」 我在1933年去上川時曾見過那十字架,並看到用拉丁文寫著這些文字“S.P.Francisco Xaverio Macaenses die 3 Dec. Anno 1869”。當然那年期是錯的,真正的應是1866年,因為1869年的12月3日並沒有朝聖團出發。 今天那個十字架已不見了,我在此建議澳門應再送出一個新的十字架。(待續) 【譯註】龍神父是意大利籍耶穌會士,當時是聖若瑟修院的神哲學教授。 【譯者按】那次朝聖後的一百年同一日,澳門沒有發生氣候的風暴,但卻出現另一種形式的風暴,令澳門從此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宗通諭《願祢受讚美》簡介

神學展望 梁展熙 教宗方濟各討論環境問題的通諭《願祢受讚美》,在六月十八日的發佈會後,已經進佔了不少外國媒體──無論教會內外──的版面。在官方中譯本尚未面世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份通諭在教會傳承中的位置,以及其特點。而在這系列的第一篇,讓我們先重溫一些背景資料。 ***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記「環庭中心」服務廿五載

從澳門放眼看世界 Jasmin Yiu 主業團女士組1990年五月到達澳門,並設立環庭中心,為澳門社區與教區提供各種培育活動。適逢環庭中心開啟25年,中心於五月九日(中華之后慶日)擧行聚會,邀請各方好友參與,慶祝成立銀禧紀念。當日中心特別製作短片,簡單介紹環庭中心的成立過程與歷史,也重溫多年來為澳門社區舉辦的活動。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九澳聖若瑟學校奪鮑聖精神大獎

「DB200思展藝能 高才盡演2015」 (本報訊)「DB200思展藝能 高才盡演2015」是由「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澳門聖母無原罪中心」所舉辦,是次活動在各方的支持下已來到了第三屆。而本年又喜逢聖鮑思高神父誕辰二百年,故更具深刻的意義。在充滿陽光朝氣的七月天,「DB200思展才能 高才盡演」為青年人建構一個展藝平台,盼望他們在喜樂的慈幼氛圍之中盡情歌唱、盡情跳躍、盡情展現真我。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粵華中學「第三屆普通話北京研修營」

歷史文化探索之旅 (本報訊)由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贊助,粵華中學中文科組主辦的「第三屆普通話北京研修營」已於日前圓滿結束。 粵華中學師生一行共二十七人於七月四日出發,前往我國首都北京進行為期七日的普通話研習課程。期間,粵華中學師生到北京國際青年語言學院接受專業的指導,同時也去了中國國家博物院、故宮、利瑪竇墓園、萬里長城等地方進行歷史文化探索。 是次活動讓學生提升了普通話水平,更走出課堂,親身感受中華文化與土地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