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鮑曼與教宗方濟各的三個勸籲

文:Angela Ambrogetti
譯:鄭定鈞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n)於上月9日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去年9月,鮑曼參加了在意大利亞西西(Assisi)、由聖艾智德(Sant’ Egidio)舉辦的宗教交談大會。

社會學家鮑曼上月離世,終年91歲

鮑曼是一位有波蘭籍猶太血統的社會學家,但後來入籍英國。由於他的社會和社會情感的「流動性」觀念,在學術界非常出名,而聞名於世。他的一生並不平穩,使他對人生和世上的事物有他獨到的觀點;例如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教宗本篤十六世榮休(他覺得這是教宗人性化的具體表現)等嚴肅議題。去年9月,在面對全球性社會融合的課題上,鮑曼借用到教宗方濟各的三個勸籲:

第一點:為了重新整合社會的結構,要促進「交談的文化」,要學如何尊重外來人、新移民和值得聆聽的人。他說戰爭會消失,如果我們能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創造新生活的策略:融合。

第二點:需要「大地和人類勞苦的果實有平均的分配,不只是單純出於仁愛,更是道德上的義務。」 鮑曼說:「我們應當為年輕人締造真實的和良好待遇的職位,要讓「流動性」的經濟成為一份具有可回報性果實的工作。」

第三點:學校需要培養「可交流溝通的文化」,雖然這不是一條容易的途徑,更不是一條捷徑。 因為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中得具有包容的、一致性的和長遠的計畫。 面對一個衰老和腐敗的世界,只有教育與文化方能革新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鮑曼與他的家人逃難去波蘭蘇維埃管制區生活,後來他離開波蘭,接受蘇維埃無產階級的文化教育,之後他去了以色列,最後落腳在英國直到終老。

歐洲很多評論員都把鮑曼與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天主是愛》通諭中所提出的「仁愛」相提並論。鮑曼的著作和研究受到很多人的議論;他堪稱是當代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位社會學專家。

資料來源:2017年1月10日 ACI Stamp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