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Charles Michael Schwab (1862-1939) 是美國鋼鐵業大亨,是他把白冷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發展成爲全球第二大鋼鐵供應商。
在他的Succeeding with What You Have一書中,他講述過一個故事:在某煉鋼場內,經理似乎不能夠鼓勵他的手下在工作上發揮更佳。這名經理向Schwab報告說,他已用盡一切方法:勸誘、催促、咒罵……但依然無補於事。
傾談期間,早更的工友差不多收工,由晚更的工友接替。Schwab向其中一名工友徵求粉筆,然後問他說:「今天你們這一更完成了多少批鋼鐵?」
工友會答道:「六批。」
Schwab在地上寫上一大個「6」字後便離開了。晚更的工友進來見到它時,隨即詢問究竟。
早更工友說:「大老闆今日來過,他問我們做好了多少批鋼鐵。我們跟他說:『6』,他就用粉筆記下。」
下一天早上,Schwab經過煉鋼場時,他發覺,某名晚更工友擦了「6」,寫上「7」。晚上他回來見到「7」更被「10」取代。那煉鋼場最終成為了眾多煉鋼場中表現最佳的工場。
“Citior, altior, fortior” -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號。這就是我們生命需要有的態度,不論在個人方面,社會方面,職業方面,或神修方面。「當你能像老鷹那般翱翔時,就不要像庭院飼鳥那般盤旋。」(聖施禮華,《道路》第七點)能像老鷹那般翱翔,講求每一次都能達成一些小目標,一步一步地超越自己。
泰瑞羅克林(Terry Laughlin),TI(Total Immersion完全沉浸)游泳教學創辦人,數百位學員向他學習自由式 - 求其是在開放水域-卻又不會疲倦。他的一名學員已94歲,任職醫生,遊了500米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羅克林的秘訣之一就是-恆久進步。每次他下水時,他要使自己知道在這趟游泳中需要達成什麼目標,什麼地方需要作出改善。
已經超過65歲的他說;「經過38年游泳和教練生涯,遊了超過一千五百萬米(我每年大概遊50萬米),我依然在自我控制、效率和舒適方面有恆常的改善,相比1969年18歲剛入大學時,現在我遊1500米比當年還遊得更快。」
學生或許不能安坐座位中學習三小時,但他可以嘗試每努力十分鐘,便讓自己休息一分鐘,這樣直到他完成學習為止。心情不佳的人可以每天嘗試找一段時間微笑一次,然後兩次,三次…… 如果信友想養成唸玫瑰經的熱忱,開始時可以每天先念五篇聖母經,然後十篇,如此類推,兩個月內恆久不斷。
聖施禮華說過,我們需要「讓障礙助你成長」(《道路》第12點)面對困難時,我們在智慧,勇氣、信德和愛德中會有所成長。問題是成長的機會。他還說:「你一定不會缺少天主的聖寵:『水在山間穿流!』而你會穿越山嶺!」(《道路》第12點)不要忘記這奇跡:聖寵在我們靈魂中工作。透過祈禱和勤領聖事,聖寵能更新我們,重新塑造我們,幫助我們超越自己。
聖額我略•尼撒,在他的著作Vita Moysis中,說道:「某程度上,我們是自己的父母親,隨自己的心意塑造自己,通過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為自己揀選的模樣。成長與否,從來都是自己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要解釋我們一些不由自主的反應時,不要說:「我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通常要承認:「是我自己使我成為這樣的。」(“Authors of our Own Lives,” www.opusde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