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掌鑰使者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掌鑰使者】(40)-教廷大使躍升為教宗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沙彬 (Pope Sabinian

(公元604913 – 606222日)

在被選為教宗之前,沙彬曾被教宗聖額我略一世(Pope St Gregory I)任命前往前君士坦丁堡擔任教廷大使,而教宗聖額我略一世自己也同樣被其前任教宗柏拉奇二世(Pope Pelagius II)委派過同樣的職務。其實,他是第四位apocrisarius (宗座或教廷大使)被選為教宗。

那時候,君士坦丁堡發生了一些問題,因為宗主教若望四世稱自己為「普世牧首」( “Ecumenical Patriarch”),其頭銜意義等同於「普世主教」,一般是指羅馬主教。然而,宗主教以其節儉、祈禱生活和關懷弱小而聞名,更運用自己的財產救濟窮人。他因此被人稱為「齋戒者若望」 (John the Faster)。東方教會更欽敬他為聖人。教宗沙彬最終未能說服宗主教齋戒者若望。在處理宗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的事情上,教宗沙彬都不是很成功,並於公元597年被召回羅馬。在公元604年,他被選為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的繼任者。

作為教宗,沙彬需要面對兩大挑戰,倫巴第(Lombard)人的攻擊和饑荒的威脅。就前者而言,當他被選為教宗時,意大利的倫巴第王國在國王阿吉盧爾夫(King Agilulf)和他的妻子特奧德琳達(Theodelinda)的統治下正值鞏固期,在。公元604年,阿吉盧爾夫的兒子,他的繼承人,阿達羅爾德(Adaloald),領洗加入天主教。阿吉盧爾夫開始遵循羅馬和拜占庭宮廷禮節。他也在其統治下任用羅馬官員,使他統治下的羅馬人民更容易接受他的治理。

公元604-605年的嚴冬導致饑荒接踵而至。霜凍摧毀了意大利的葡萄園,隨後鼠患肆虐,加上一種名為「銹病」(rust)的真菌感染,導致玉米收成盡毀。沙彬忙得不可開交,竭力為民眾提供食物。然而,他也因此飽受批評,因為饑荒過後,他停止免費發放糧食, 而是堅持要求民眾象徵式地付出少許金錢來購買。

在禮儀方面,按 Caporilli 的記載,教宗沙彬「規範了響鐘的鳴響,向信眾指示默禱和祈禱的時間。他頒佈,聖堂內的聖體燈必須常明不滅」《羅馬教宗》。按《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記載,在其短暫的任期內,他祝聖了二十六名主教。

玻尼法三世(Pope Boniface III

(公元607219 – 6061110日)

像他的前任教宗沙彬一樣,教宗玻尼法三世也曾被教宗聖額我略一世任命為教廷大使前往君士坦丁堡,為意大利臣民向皇帝請求對抗倫巴第人。他似乎比他的上任⸺教宗沙彬更為成功。

在位主教時,玻尼法要面對棘手的問題。公元590年,位於馬其頓伊庇魯斯(Epirus)的歐羅亞(Euroea  或 Euria)因為斯拉夫人(Slavic)和阿瓦爾人(Avar)的侵略,當地主教若望被逼遷離。他帶領他的羊棧和他們主保聖人Donatus的聖髑前往歌孚(Corfu)島。他的到來惹來了麻煩,因為他宣稱,在喪失了他的教區之後,他對該島能行駛其主教權力。當時該島的主教歐斯素(Alciso 或 Alcison)向教宗聖額我略一世請求協助。玻尼法因此被派遣前往拜占庭皇帝福卡斯(Phocas)為主教歐斯素申訴。此事最終得以解決。玻尼法因此獲得了皇帝福卡斯的賞識。這關係在日後君士坦丁堡出現問題時起了關鍵的作用。

玻尼法三世被選為教宗時他還在君士坦丁堡。返回羅馬後,玻尼法三世「與七十二名主教和其他羅馬的司鐸召開會議,以反映他對教宗和主教的選舉的自由表現出明智的關注。他只准許任何人在在現任教宗或主教葬禮完成後三天才可以開始著手新教宗選舉的工作。他甚至下令,在他生前禁止任何人談論教宗的繼任者,違者將被逐出教會」(參閱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132頁)。

沙彬教宗任期內發生過的問題再次出現。我們談論過,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齋戒者若望⸺強調自己必須被稱爲「普世牧首」。他的繼任人思利亞卡斯(Cyriacus)也延續他前任的主張,認為他必須被稱爲「普世牧首」。玻尼法三世設法從皇帝福卡斯手中獲得頒令,該頒令寫道「聖伯多祿宗徒的聖座必須是教會之首。」和「普世牧首或「普世主教」的頭銜只能由羅馬主教使用。這顯然是對皇帝猶思定(公元527-565年)的先前的立場的重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