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若望三世(Pope John III)
(公元561年7月17日 – 574年7月13日)
當第六十一任羅馬教宗若望三世就任時,殉道者的墓地因新墓地的興起而漸漸被忽視。教宗若望三世「熱愛並修復了殉道聖人的墓地。他下令每個主日,由拉特朗大殿的司鐸在這些墓地供應已經祝聖的聖體聖血,並點燃燈火。他完成並祝聖了聖斐利伯與聖雅各伯宗徒堂。」(《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第163頁)
此前,拜占庭帝國的將領貝利薩留斯(Belisarius)和納爾塞斯(Narses)成功驅逐了意大利的東哥德人,恢復了帝國對意大利的統治。然而,人民並未有因此而獲得幸福和安寧。此外,這兩位將領的繼任人未能有效地阻止更具破壞性的日耳曼部族——倫巴第人(Lombards)——的入侵。倫巴第人於公元568年入侵意大利,他們的入侵導致了獨立城邦林立,終令羅馬逐漸衰落,羅馬的參議院也自此從歷史上消失。這迫使教宗承擔起政治責任,並解釋了為何教宗若望三世能夠團結和號召所有意大利人,共同抵禦倫巴弟人的入侵。新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混亂,也可能是導致今天我們對教宗若望三世所知甚少的原因之一。
倫巴第的入侵還迫使教宗若望三世一度暫時遷居於Praetextatus地下墓穴數月,直到局勢稍緩才得以返回拉特朗宮為止。他在地下墓穴逗留的經歷,使他意識到保存和修復這些墓地的必要性。
本篤一世(Benedict I)
(公元575年6月2日 – 579年7月30日)
如前所述,倫巴第的入侵導致意大利的分裂與城邦割據獨立。當倫巴第領袖阿爾博因(Alboin)去世後,倫巴第人失去統一的領袖,「很快分裂為由公爵領導的部落。這種缺乏統一的狀態,使一些城市繼續隸屬於帝國而得以保存,但也加劇了人民的困苦,因為倫巴第軍隊在整個島上肆意掠奪,導致民不聊生。從574至584年期間,被稱為『公爵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dukes),象徵着倫巴第人入侵中最悲慘的時期」(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124頁)。拜占庭皇帝與波斯人交戰,同樣無法提供援助。
羅馬又遭受饑荒與洪水的威脅。可幸的是,皇帝設法從埃及運來糧食,拯救了人民免於饑餓之苦。
本篤一世未能恢復應有的秩序,最終在倫巴第人攻打羅馬期間去世。
柏拉奇二世(Pelagius II)
(公元579年11月26日 -590年2月7日)
教宗柏拉奇二世當選時,羅馬正值被倫巴第人封鎖,因而無法依照拜占庭皇帝的要求,好能獲得任命的確認。四個月後,他在未獲帝國確認的情況下,接受祝聖。與此同時,柏拉奇二世設法說服倫巴第人停止攻擊羅馬,並成功派遣使者通知皇帝有關他當選的消息,並請求援助。然而皇帝莫里斯(Maurice)僅派遣一位總督,去代表自己處理政務與軍務。
當教宗柏拉奇二世意識到帝國的援助有限時,便轉向法蘭克人求助。法蘭克人雖然試圖驅逐倫巴第人,但最終也遭擊退。
此外,柏拉奇二世亦面對意大利的教會分裂,該分裂源自於553年的「三章案」(參閱《掌鑰使者》第37篇)的爭議。儘管他努力調解,這場分裂一直持續至715年才結束。
教宗規定所有司鐸每日誦念《時辰頌禱》(又稱「日課」,Divine Office),並提倡司鐸的獨身守貞的生活。他亦美化了聖伯多祿大殿和聖老楞佐大殿。
公元589年,台伯河(Tiber River)氾濫,羅馬遭受洪水侵襲而重創,隨後更爆發瘟疫。柏拉奇二世將自己的住所改建為醫院,令自己最終也染疫身亡,在590年2月7日去世。

Follow


